首页 > 2010项目指南 > 面上项目


医学科学部

  医学科学部下设1个综合处和8个科学处,主要资助针对机体细胞、组织、器官和系统的形态、结构、功能、发育、遗传和免疫异常以及疾病发生、发展、转归、诊断、治疗和预防等开展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有关正常的结构、功能和发育等的项目申请等请参看生命科学部的项目指南,在生命科学部申请。

  医学科学部共设31个一级申请代码及相应的二级申请代码。一级代码包括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生殖系统/围生医学/新生儿、泌尿系统、运动系统、内分泌系统/代谢和营养支持、血液系统、神经系统和精神疾病、皮肤及其附属器官、医学免疫学、眼科学、耳鼻咽喉头颈科学、口腔颅颌面科学、急重症医学/创伤/烧伤/整形、肿瘤学、康复医学、影像医学与生物医学工程、医学病原微生物与感染、检验医学、特种医学、放射医学、法医学、地方病学/职业病学、老年医学、预防医学、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药物学和药理学。申请代码体系的基本特点是:①一级申请代码是以器官系统为主线,从科学问题出发,将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相融合,把各“学科”共性的科学问题放在一个评审体系中,改变了传统的“学科”和“临床科室”的概念;②二级申请代码按照从基础到临床,从结构、功能及发育异常到疾病状态的顺序进行设立,兼顾疾病相关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统筹考虑各系统内的结构、功能及发育异常与先天性疾病、遗传性疾病、免疫相关性疾病、炎症与感染、移植等各研究领域的科学问题。

  医学科学部将遵循科学研究自由探索和国家需求导向的“双力驱动”规律,重点支持以防病、控病和治病中的基础科学问题为目标开展的创新性研究,藉以提高我国医学科学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水平。鼓励从医学实践中凝练和发掘科学问题,开展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的创新研究;鼓励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相结合的转化医学研究;鼓励利用多学科、多层面的新技术、新方法,从分子、细胞、组织、整体等不同层次,针对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开展深入系统的整合医学研究;鼓励在已有工作基础上提出创新性思想而开展的深入系统研究;鼓励与其他领域融合的学科交叉研究;鼓励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研究;鼓励以高水平研究论文、专利等为代表的科研产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疾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的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仍将是资助的重点,同时注意扶持相对薄弱的研究领域,保障各研究领域均衡协调发展。重视科技实力相对较弱单位的基金申请和中青年科研人才的培养。

  从既往医学相关项目申请情况看,存在的问题包括:跟踪性和描述性的研究较多,临床实践中凝练和发掘的科学问题不够,独具特色或原创性的研究不多;部分申请未能掌握国际同类及相关领域的研究动态,研究内容缺乏创新性;部分申请立论依据缺乏对科学问题的有效凝练或科学假说,停留在观察性的描述层面;存在盲目追求使用高新技术和跟踪热点问题的倾向,而忽略具有自己特点的持续性的研究;研究内容的科学意义认识或表述不清;研究设计不够缜密或者缺乏直接相关的研究基础,缺乏具有说服力的完成项目的可行性分析和完成能力;申请人提供的信息不全或申报内容失实;未按照申请指南的要求申报等。在此,提请项目申请人务必本着科学、求真、创新的态度申报基金项目。另外,由于医学科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请申请人注意在项目申请及执行过程中严格遵守相关医学伦理和患者知情同意等问题的有关规定和要求。

  资助项目的后期管理工作至关重要,直接关系着科学基金资助和国家科技投入的效率。科学基金重视对资助项目的后期管理,严格“绩效考核”,加强对系统性和延续性研究项目的持续资助,对前期研究项目产出良好的项目负责人给予优先资助。

  医学科学部采用了新的申请代码系统,请申请人务必认真查询医学科学部一级申请代码并选择相应的二级代码进行申报。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新生儿疾病列入生殖系统/围生医学/新生儿代码下,儿科其他科学问题请在其他相应系统代码下申报;肿瘤相关科学问题请申报肿瘤学下相应二级代码(白血病除外,白血病列入血液系统内);性传播性疾病请在病原微生物与感染代码下申报;老年医学仅受理涉及老年多器官衰老/疾病及病理生理过程等老年医学共性的科学问题,单一器官和系统的老年医学科学问题请在其他相应的器官或系统代码下申请;放射医学主要涉及放射病理、放射防护及放射治疗领域,肿瘤放射治疗请在肿瘤学代码“肿瘤物理治疗”申报。鉴于新的申请代码尚未经过实践检验,参照国外有关基金组织的方案,设置了“...其他科学问题”的二级代码,以防新代码体系对重要科学问题和新科学问题的可能存在的涵盖疏漏,此代码仅受理相应一级代码下其他二级代码不能涵盖的其他科学问题,并将在今后项目管理实践中加以修改、完善。

 

 


主  任:孙家广
副 主 任:孟宪平
委  员:韩 宇 韩建国 汲培文 梁文平 冯雪莲 柴育成
     黎 明 张兆田 李一军 董尔丹 韩培立
责任编辑:王丽汴 杨惠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