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10项目指南 > 面上项目


医学科学八处

  医学科学八处主要资助中医学、中药学和中西医结合学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本科学处以突出中医药优势,发展中医药学理论为宗旨,主要资助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临床、针灸、推拿、康复、中西医结合医学、中药药物学、中药药理学、民族医药学以及中医药新方法和新技术等领域的基础研究。

  中医学:①中医基础理论:脏腑气血津液体制;病因病机;证候基础;治则治法;中医方剂;中医诊断;民族医学。②中医临床基础:中医内科;中医外科;中医骨伤科;中医妇科;中医儿科;中医眼科;中医耳鼻喉科;中医口腔科;中医老年病。③针灸推拿:经络与腧穴;中医针灸;按摩推拿;养生与康复;以及中医学其他科学问题。④中西医结合医学: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中西医结合临床基础;中医药研究的新方法、新技术。

  近期发展趋势是:①将学术思想的创新作为第一要素,并注意引进生命科学前沿领域以及其他现代科学的理论与技术并提倡多学科交融;②重视宏观与微观、综合与分析相结合研究人体生命活动的整体规律和整合调节;③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以临床实践为基础,从整体、系统、器官、细胞和分子水平进行多层次的深入研究;④重视中医药防治亚健康的基础研究;⑤非线性复杂适应系统科学原理及研究思路在中医药基础研究中不断得到重视与应用,推动中医药学科建设。

  本科学处将继续鼓励学科交融,促进中医药基础理论的继承、发展与创新。强调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应用及有效整合能切实阐释中医药理论并有利于发扬中医药优势的现代科学技术与方法,克服不合理应用高新技术等倾向。根据中医药现代研究的发展情况,本年度将继续重视支持以下研究:藏象理论;证候病机;中医药防治重大或难治性疾病、临床疗效评价的基础;方药与病证相关性;经络理论与针灸防治疾病的基础;中西医结合理论与临床基础;中医药创新性方法学研究等。本科学处鼓励运用多学科理念、方法、技术与手段进行跨学科协作研究,但必须注意与中医药理论的有机结合。需特别指出的是,对于以研究中医方剂以及针灸穴位为主要内容的项目,凡是未提供具体方药或穴位的申请将不予评审(以保密函件方式直接寄给本科学处并在申请书中对此予以说明者除外);中西医结合代码不接受单纯中药成分的化学及药理学项目申请,该类项目应在中药代码下申请。

  中药学:①中药药物学:中药资源学、中药鉴定学、中药药效物质、中药质量评价、中药炮制学、中药制剂学、中药药性理论以及民族药学;②中药药理学:中药神经精神药理、中药心脑血管药理、中药抗肿瘤药理、中药内分泌及代谢药理、中药抗炎与免疫药理、中药抗病毒与感染药理、中药消化与呼吸药理、中药泌尿与生殖药理、中药药代动力学、中药毒理学以及中药学与中药药理学其他科学问题。

  近年的申请项目反映中药学科的研究已取得明显进步,能结合中医病证特点,借鉴细胞分子生物学、化学、生物化学等现代科学的理论、思路和技术手段,阐明中药及复方的药效作用机制和体内代谢过程,利用生物信息学、计算机科学、物理、化学和数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成果解决中药基础研究中的科学问题。从近年的申请情况看来,中药药理学特别是中药心脑血管和抗肿瘤药理的研究仍是热点,多数围绕着某药治某病的作用机制展开研究,基本思路仍以跟踪性研究为主,也有部分是在长期工作积累基础上形成特色的项目,而真正体现中医药理论思维特点、具源头创新性学术思想的项目却较少。此外,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和中药制剂学项目所占比例也很大,但其研究思路尚需拓展。中药鉴定学、中药毒理学和中药药性理论项目所占比例最小,有部分选题较好的项目由于申请书提供的数据、资料不够充分或研究目标不明确、研究内容庞杂、研究方法欠科学合理而没有获得资助。多数项目则因选题没有明显新颖性,未提出关键的中药科学问题而未获资助。

  本科学处将继续鼓励学科交融,优先支持基础性研究和连续深入研究的申请项目。强调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以创新性学术思想开展针对中药资源与鉴定,中药炮制、药性与制剂,中药和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体内过程和作用机理,中药和复方的毒性、毒理与毒-效相关的科学问题及新技术方法的研究,促进中医药基础理论的继承、发展与创新。

  鉴于本科学处特点,对于仅以某中药或成分、复方为“名”,而无中医药理论思维或研究内容之“实”的申请项目,一律不予资助。一些重要的研究对象如需保密,应通过保密信函的方式直接寄给本科学处并在申请书中对此予以说明。

 

 


主  任:孙家广
副 主 任:孟宪平
委  员:韩 宇 韩建国 汲培文 梁文平 冯雪莲 柴育成
     黎 明 张兆田 李一军 董尔丹 韩培立
责任编辑:王丽汴 杨惠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