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10项目指南 > 面上项目


生命科学一处

  生命科学一处的资助范围包括微生物学和植物学两个学科。

微生物学学科

  微生物学学科资助以微生物为研究对象开展的基础研究,重点研究真菌、细菌、古菌、病毒等微生物的物种资源,分类与进化,生理与代谢,遗传与发育及其对环境和宿主的影响等生物学及相关科学问题。

  微生物物种资源与基因资源、微生物细胞与分子的结构与功能、微生物生理与遗传现象的本质、微生物群落与生态功能、微生物与生物及非生物环境的相互作用等是目前微生物学研究的核心方向。科学基金支持科学家在上述领域,对模式微生物、应用与环境微生物及病原微生物开展系统的基础生物学研究。现代生命科学与技术,包括“组学”技术的发展,对微生物学研究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也为“后基因组时代”微生物功能基因组学发展奠定很好的基础。本学科将继续关注微生物功能基因组学的研究,保持微生物学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先导地位;同时继续对“真菌经典分类”和“原核微生物分类”研究领域的中青年学者予以适当倾斜。

  从申请项目看,近年来,我国微生物学研究水平提高很快,在基础研究领域,越来越多的科学家注意选题的创新性,积极推进自己的研究工作与国际同类研究接轨;在应用基础研究领域,更多的申请人注重选择那些可能获得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研究工作,更加注意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的创新。但依然存在下列主要问题:普遍重视微生物基因组研究,但在此基础上对生理学和遗传学的机理揭示不够;病原生物学研究领域,普遍重视应用性基础研究,而对病原本身进行的基础生物学研究不够深入系统,对病原生物类群研究的广度也不够;多数研究工作的系统性和延续性不够,缺乏实质性学科交叉及国际交流与合作成为学科发展的主要瓶颈;原核微生物的分类研究萎缩比较严重,专职研究人员越来越少。科学基金将通过项目资助,继续大力支持创新性基础研究课题的探索,并鼓励科学家在我国微生物学研究中的薄弱领域进行研究。

  2010年度微生物学学科受理的项目,要求项目申请以微生物为研究对象,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不应偏离微生物作为研究主体的地位,否则将不属于本学科的资助范畴。例如,本学科鼓励开展微生物活性物质的筛选及合成代谢及其调控的研究,而对这些化合物进行活性分析的专门研究将不予支持;鼓励开展微生物与宿(寄)主相互作用的研究,而对微生物作为外界胁迫入侵后宿(寄)主的生理和免疫反应的研究将不予支持。

植物学学科

  植物学学科资助以植物为研究对象的基础研究和少部分应用基础研究项目,主要资助植物分类与系统学、植物进化生物学、植物形态发生与建成、植物生长生殖和发育、植物能量和物质代谢、植物对环境的适应、资源植物学(含植物化学与天然产物化学)及植物研究相关的新技术与新方法探讨的研究课题。

  从近几年植物学科受理与资助项目情况看,植物学各分支学科间的发展不平衡,植物系统发育、植物激素和生长发育、抗性生理等方面的申请数量相对较多,研究水平相对较高,今后应进一步加强研究工作的系统性和创新性;植物进化生物学在基因组学快速发展的带动下正焕发出活力,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正在加大,鼓励从新的角度、以新的实验材料探讨植物的起源、爆发及进化中的关键科学问题;“植物经典分类倾斜项目”在全国范围内培养和稳定了一支相对年轻的分类学研究队伍,今后将继续加强该领域的倾斜,鼓励申请人在今后的研究中开展世界范围内的科属修订;植物资源学研究相对薄弱,鼓励申请人开展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尤其重视与生态学、基因组学、代谢组学、生物信息学等的交叉,关注引种和植物种质保护过程的关键科学问题,促进我国植物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利用;积极鼓励能够推动植物学研究的新仪器、新技术和新方法的探索。

  为促进植物学学科的均衡发展,鼓励申请人根据自己的优势和长期研究基础提出独特的科学问题,学科将加大对有创新思想的青年学者的资助力度。重视“绩效挂钩”,对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优秀的负责人申请的项目给予适当倾斜资助。

  自从2008年度申请代码变更后,有的分支学科的申请数量比较少,如古植物学、生物固氮、呼吸作用、水分生理、矿质元素与代谢、有机物合成与运输、种子生理、植物胚胎发生、植物引种驯化、植物种质和水生植物与资源等,学科鼓励有相关基础的研究者在上述领域进行申请。

  从以前的申请项目看,一些申请人在申请书的准备和撰写方面有一定不足,如选题不够新颖,立论依据阐述泛泛、逻辑性不强,研究内容的设置与题目关系不密切,实验方案和技术路线不具体、不可行,工作积累不够等,希望申请人逐步提高申请书的质量并重视研究的长期性和系统性。

 

 


主  任:孙家广
副 主 任:孟宪平
委  员:韩 宇 韩建国 汲培文 梁文平 冯雪莲 柴育成
     黎 明 张兆田 李一军 董尔丹 韩培立
责任编辑:王丽汴 杨惠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