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九处由药物学与药理学和中医学与中药学学科组成。

  药物学与药理学学科

  近几年申请项目反映出我国药物学与药理学研究已取得明显进步,一是针对重大疾病的发病机制,运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生物化学等生命科学的重要理论、思路和研究手段,发现和确认新的药物作用靶点和可能的干预环节;二是利用与药物学药理学相关的生物信息学、计算机科学、化学、材料科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发展药物研究的新方法、新技术。

  2006年各类申请项目共1187项,其中自由申请761项,青年科学基金257项。面上项目资助率约为15%。药理学中,神经精神、抗肿瘤和心血管系统药物药理学的申请项目仍占前三位。药理学项目多数围绕某类药物的作用机制展开研究,基本思路仍以跟踪性研究为主,也能见到一些在长期工作积累基础上形成特色的申请项目。药物学中,药剂学、天然与合成药物化学项目所占比例很大。抗生素和生物药物相关的研究项目有所增加。药物化学和药剂学研究的申请项目虽然不少,但思路需要拓展,以2到3种成分相加结合在一起进行研究的项目过多,在注重项目新颖性的同时对其可行性重视不够。有约4%的申请项目因为形式审查不合格而被初筛;部分选题较好的项目由于申请书提供的数据、资料不够充分或提出的研究计划过于庞大、目标不明确而没有获得资助;相当多的项目因选题没有明显新颖性,或因申请书过于简单、前期研究基础不够而未获资助;也有不少项目的研究内容不属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范围。

  2007年将对天然药物活性物质的整合作用机制、生物药物和药剂学基础中的关键问题等研究的资助将予以加强。

  基础性研究和连续深入研究的申请项目仍将是药物学与药理学学科今后优先资助的方向。鼓励多学科合作与学科间交叉性研究,以创新性学术思想开展针对我国重要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新的药物作用靶点、药物作用机制、新型先导化合物、新的药物设计思路及新方法研究,重视临床药理学的基础研究。适当资助有特色的Me-too药物研究项目。为报批新药开展的常规研究和制药工艺研究不属于本基金的资助范围。药物学药理学研究中的知识产权保护十分重要,申请人应注意处理好项目申请和保密的关系。一些重要的关键技术秘密如化合物的结构等,如不便在申请书中介绍,应通过保密信函的方式直接寄给本学科

  中医学与中药学学科

  本学科是由中医学、中药学以及中西医结合三个领域组成的以发展中医药学理论、突出中医药特色为宗旨的综合性学科。2006年本学科受理各类申请项目2463项。申请项目的总体学术水平有所提高,但各分支学科发展不平衡,不少项目仍然存在低水平重复现象。申请数列前五位的学科分支依次为中药药理学、中西医结合临床基础、中药化学、中医内科学和中医针灸学,约占面上项目总数的58%。中医老年病、养生与康复、民族医药、病因病机、中医诊断、中药鉴定等基础学科分支申请项目明显偏少,有待进一步加强。综合分析2006年度的申请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中医药学术思想创新与原创性研究不够,中医药理论指导作用不突出;中医药理论学术思维不足;中医临床基础不够;(2)片面追求新技术以及新技术指标应用不当的倾向仍较多存在;(3)未提出关键的科学问题,缺乏相应的前期临床研究基础;(4)研究目标不明确,内容过多、实验设计不严谨,技术路线可行性不强等。另外,各单位对申请项目的形式自查也是一个不容忽略的问题。

  本学科将继续鼓励学科交融,促进中医药基础理论的继承与发展,以及通过大学科广兼容,促进中医药理论思想与其他学科的相互渗透。在注重学科交叉的同时,强调能切实反映中医药研究特点的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及有效整合,克服盲目不合理应用高新技术等问题。根据中医药现代研究的发展情况,将重点支持中医药理论及临床诊疗体系科学内涵研究,如:藏象理论;证候病机;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和难治性疾病以及相关临床疗效的评价;经络理论与针灸防治疾病;中西医结合(中药成分的化学及药理学研究,应分别在中药化学或中药药理学中申请);中药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中药药性理论;有效方剂及方药与病证相关(治则及方剂配伍与病证)的疗效原理,方证的基础研究;中药药效物质基础、体内过程、作用机理;中药毒性、毒理(基础毒性、特殊毒性、毒代动力学)与毒-效相关性研究;中药炮制、制剂等相关基础研究;中医学、中药学优势领域的创新研究;中医学、中药学研究中创新性方法学的研究。鼓励运用多学科手段进行跨学科协作研究,但必须注意与中医药理论的有机结合。

  另外,鉴于本学科的特点,凡是未提供具体方药或穴位的申请一律不予评审(以保密函件形式列出并提交本学科保存者除外)。对于仅以某中药或成分为“名”,而无中医药理论思维或研究内容之“实”的申请项目,一律不予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