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四处的资助范围包括:神经科学(神经生物学、神经病学和精神病学)、心理学、生物医学工程学、影像医学和放射医学。研究项目都具有明显的学科交叉特点。数字化方法和手段的应用将会给未来的生物医学研究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因而将数学、物理、化学、工程、信息技术与生物医学研究相结合,整合来自不同学科、不同层次的信息,加深我们对复杂的生物系统的了解。本学科鼓励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融合,研究社会、环境因素与生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及其机制。

  神经科学和心理学学科

  神经科学和心理学共同关注脑与行为的关系,是生命科学领域中发展最迅速的学科之一,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科学家来挑战、揭示大脑的奥秘。

  近年来,神经生物学的基础研究项目申请数变化不大,每年约在200项左右;但从研究内容来看,多数项目不仅关心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过程及其规律,而且也很注重其与神经、精神疾病间的关系。2006年神经病学和精神病学领域的申请项目数又有了明显的增加,总体来看,与神经系统疾病有关的课题更受研究者的关注,尤其是神经退行性病变的研究增长较快。各种新的技术,如RNA干扰技术、蛋白质组技术被广泛采用,但多数申请书中缺少相关的可行性和预实验的支持。在涉及人群样本的研究中应该重视实验设计的合理性。目前,申请者更多的是在分子和细胞水平开展研究,结合系统水平的研究还比较少,应该加强整合性研究。在神经生物学基础研究领域,有越来越多的申请项目具有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能坚持在一个方向上深入开展研究的课题组更有可能获得资助。关于疼痛、神经再生、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脑血管疾病的研究多年来一直是资助的重点方向。多学科合作研究是目前的发展趋势,综合运用行为学、影像学、遗传学的方法开展研究成为心理学和精神病学领域流行的研究模式,目前亟待加强的是特定人群环境资料的长期积累。有关网络环境中儿童认知能力、行为模式的研究也得到了一定的关注。汉语语言认知研究仍然是近年的资助重点之一。

  学科将加强对整合性研究的支持力度。重点支持能带动整个神经科学发展的神经系统活动基本过程和神经信息加工过程以及神经系统新功能基因的研究,以及围绕临床重大疾病,开展神经科学中的一些前沿问题和重大疾病模型的建立的研究。例如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老化及再生、损伤与修复等。对于神经、精神疾病的研究,申请者应将神经科学研究中的新方法、新概念用于解决临床问题。鼓励已经掌握了有价值的遗传资源、病理标本的临床医生与从事基础研究的人员合作开展深入的研究,并且在资助强度上将给予倾斜。特别鼓励综合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研究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病机理。近期将对心理应激和抑郁症的临床基础研究给予一定的倾斜。在心理学研究领域,鼓励开展人类思维、心理健康(如网络成瘾、未成年人问题行为与犯罪行为)和行为遗传学方面的研究,继续支持利用我国的资源优势开展神经心理学的研究。工程心理学是我国心理学研究的薄弱环节之一,将给予一定的扶持。

  生物医学工程学学科

  生物医学工程学以多学科交叉为特点,近年来发展很快,在某些方面已经处于国际前沿,形成了有特色的研究基础和技术储备。从总体看,基础性研究仍需进一步加强。

  根据2006年项目申请情况,生物力学与生物流变学主要集中在系统与器官等方面力学特性与机制、力学仿真与建模、以及在细胞-亚细胞-分子层次的研究,符合国际发展趋势。组织工程与生物材料项目申请数量下降但质量提高,组织工程研究多集中在骨、软骨及血管等方面;人工器官方面申请项目质量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医学信号检测、处理及建模方面的项目有不同程度增加,质量也有所提高;而生物传感技术与生物医学图像方面,申请数量则有不同程度下降;生物医学图像内容多集中在CT、MRI、光及分子影像信息解析等方面,其中部分领域系国际热点或前沿。超声、核医学与影像医学项目与去年相比有不同程度增加,主要集中在超声微泡、分子影像学、脑功能成像等方面,高水平项目也增多,但优秀课题仍较少;放射医学增加较多,但总体上创新性不足。

  本学科资助领域包括三个方向,即生物医学工程学、影像医学与放射医学。鼓励生物力学、生物流变学及其与细胞、分子生物学以及影像学等领域相结合的相关研究,强调力学-生物学(化学)耦合,以及微重力条件对生物体的影响;支持人工器官的研究;继续鼓励新型生物材料、组织工程、生物材料的表面改性、生物相容性的研究以及生物材料的安全性评价;支持生物医学信号中隐含信息的提取与整合,以及无创、实时、动态信息检测和传感技术的研究;继续支持生物系统建模与仿真,计算机辅助诊断与治疗技术,数字化医疗设备新概念、新方法的研究,以及生物医学图像获取、处理与分析技术。支持超声医学、核医学包括PET和SPECT,CT、MRI/MRS、光学成像与分子影像中的新技术、新方法以及放射医学在疾病诊断、治疗与防护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