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科学四处资助的范围包括高分子科学和环境化学两个学科的研究领域。

  高分子科学学科

  高分子科学是研究高分子的形成、化学结构与链结构、聚集态结构、性能与功能及利用的学科门类,研究对象包括合成高分子、天然大分子和生物大分子等。

  在高分子化学领域,一方面是由小分子均聚与共聚合成高分子的各种方法学研究、分子量和产物结构等可控的聚合反应研究与大分子的生物合成方法;另一方面是高分子参与的化学过程,如大分子的化学改性及修饰、高分子加工和使用过程中的化学问题、服役后的降解性或回收再利用的化学或物理化学变化;大分子的生物化学效应;第三方面是功能高分子,对具有电、光、磁特性、生物医用(包括药物缓释载体、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用于植入体内医疗器件等高分子)、能量转换、吸附与分离、催化与试剂、传感和分子识别等功能高分子开展研究,特别要注重超分子聚合物、超支化高分子等各种高分子构筑新结构和高分子立体化学研究。应注意研究新的聚合反应、发展有原创性的聚合体系。

  在高分子物理领域,主要方向是提出高分子凝聚态物理新概念,深入研究聚合物结构和相转变、溶胶、凝胶形成结构及其动态演变,加深对聚合物结晶、液晶和玻璃化等转变过程的认识,从单链、寡链高分子聚集态到成型过程前后聚集态的研究都应注重;对受限空间高分子结构、表面与界面结构与性能、高分子纳米微结构与尺度效应、聚合物结构的动态演变、形态、结构与宏观性能的关系研究都值得关注;高分子溶液和聚合物流变学(包括复杂流体流变学与化学流变学)也是值得加强的方向。

  鼓励高分子科学与信息技术、生命科学、物理学、材料学和食品科学等学科的交叉研究,应特别注重吸收物理新理论与思想,发展软物质理论、聚合物电子学和聚合物光子学;应特别注重从天然高分子和生物大分子研究中寻找高分子科学发展的新切入点和生长点,在合成高分子与生物大分子之间的空白区寻找发展空间,重视仿生高分子、超分子结构、大分子组装与有序结构调控的研究,发展高分子化学生物学。

  2006年度申请项目数量较往年略有增加,申请者中青年学者比例进一步增大;申请领域涉及较多的方向有: 可控自由基聚合,生物医用高分子、生物活性大分子、配位聚合、光电磁活性高分子、能量转换高分子、离子液体或超临界技术在高分子中的应用、高分子溶胶凝胶、无机/高分子杂化结构与材料、高分子转变与相变、高分子结构表征、聚合物加工、聚合物表面与界面、超支化聚合物和高分子计算模拟等方面。对聚合反应方法学、结构表征方法学、超分子聚合物、烯烃易位聚合和离子聚合等方向申请项目偏少。今后申请者在选题时应重视学科发展前沿,但也不要一味跟踪申请热门课题而忽视高分子科学中未解决的基本问题和暂时冷门的方向,应善于从高分子工业中抽提出所存在的重要的基本科学问题;申请书应从基本科学问题出发,重视科学价值,题目不宜过宽。

  环境化学学科

  环境化学通过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与渗透,基础研究的深度和涉及领域的广度有了很大发展,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学科体系。在环境分析化学、环境污染化学、污染控制化学、污染生态化学和环境理论化学等领域的研究迅速发展,在推动基础科学前沿和解决国家重大环境问题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从近几年环境化学学科的申请项目来看,本学科主要运用化学和其他学科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化学物质特别是污染物在各种环境介质中的存在、行为、归趋、效应和控制,研究从微观到宏观,从静态到动态不断地深入与系统。近三年来有关污染控制化学、环境污染化学、污染生态化学和环境污染与健康关系的申请数量逐年增加。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污染物及其环境污染过程分析新原理、新方法和新技术;污染物在不同环境介质界面的重要化学反应、传输机理、形态结构变化及生物生态效应,大气细颗粒物的形成、源解析、界面反应和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污染物在土壤/沉积物-水界面的迁移转化等;环境体系中多种污染物的交互作用及复合效应;大气污染控制、污染水体和土壤的修复技术和原理,固体废弃物处理技术及资源化原理;污染物生态效应的产生机制、生态毒理及风险评价;环境污染物的结构-效应、剂量-效应关系及污染预测模型以及其他有关环境化学前沿和创新领域的研究。其中环境污染物或物种的范围呈扩大趋势,如不同形态重金属、大气气态及颗粒态物种、持久性有毒有机污染物、内分泌干扰物、抗生素及日用化学品等。

  鼓励研究领域:有重大环境效应或危害的污染物的发现;新的重大环境问题的探索;超痕量有毒污染物的分离、分析;污染物的环境行为及界面过程的微观机理;污染物与生物交互作用的分子机理与组学、污染形成机理、复合污染过程与机制及对生态和健康的影响;区域环境质量演变过程与机制;大气、水体及土壤污染控制及修复原理与技术,固体废弃物处理技术及资源化原理;纳米材料在生态环境修复及污染控制领域的应用及其生态效应;有毒化学物质低剂量长时期暴露的生态效应及用于风险评价的新的生物标志物、指示物及方法学;新发现有毒污染物的环境行为和生态毒性效应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