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 >>2013年度报告 >>第七部分 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


—— 第七部分 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 ——

  2013年,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以下简称国际合作)围绕科学基金中心工作,在持续拓展和深化合作网络、不断推进实质性合作研究、广泛开展调研、实施开放合作战略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一年来,全委共收到国际合作项目申请2560项,资助1181项,资助经费6.4亿元。其中,资助重大国际合作研究项目109项,资助经费3亿元;资助组织间合作研究项目155项,资助经费2.5亿元;合作研究项目经费占资助总经费的86%。

  一、加强高层互访,推进战略伙伴关系

  高层互访体现了科研资助机构间对增进和发展合作关系的高度重视,有力地推进和深化了双/多边关系,促进了组织间开展实质性和战略型合作。2013年,我委组织审批了57批次出访,其中高层出访9批次;接待来访160多批次,其中高层来访27批次。杨卫主任率团访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和加拿大自然科学与工程研究理事会(NSERC)、加拿大卫生研究院(CIHR)及魁北克研究基金会(FRQ)等机构,与NIH签署了围绕艾滋病开展实质性合作研究的双边协议。刘丛强副主任率团出席在印尼召开的第七次“亚洲资助机构领导人会议”(ASIAHORCs),报告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体系和创新资助政策及取得的成就,并就加强亚洲双多边合作提出了具体建议,得到与会者的积极响应。英国教育与科技国务大臣戴维·威列茨(David Willets)和英国研究理事会(RCUK)国际合作负责人保罗·波尔(Paul Boys)来华访问,与我委签署了“NSFC-RCUK高层会晤机制”协议,将推动双边战略合作的发展。英国皇家学会(RS)主席保罗·纳斯(Paul Nurse)访问我委,进一步推动了中英科技合作。

  二、积极开展调研, 加强战略筹划

  2013年,我委举办了主题为“国际合作中研究资源的开放与共享”双清论坛,刘丛强院士和吴国雄院士担任论坛主席,来自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等单位的19名专家参加了会议。论坛围绕国际科技合作中研究资源的内涵和意义、研究资源开放和共享的现状等进行了充分讨论,通过分析我国在科学研究全球化进程中的地位和挑战,以及学科特点的差异,提出了政府部门、资助机构、科学界及科学家在研究资源共享中的作用和职责,为我委今后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了宝贵的建议。

  为有效实施科学基金开放合作战略,进一步推动科学基金国际合作工作,应对多边合作形势,满足国家重大国际合作需求,我委委托中国科学院相关研究机构,分别组织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的战略研究”、“国外国际科技合作计划组织与运行机制研究”软课题调研。调研成果将有利于科学基金国际合作“十三五”规划的制订,有利于指导组织间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研究项目的组织和实施。另外,为了进一步梳理和规划与国际农业研究咨询组织(CGIAR)的合作,我委还委托中国农业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开展了与CGIAR合作研究政策的调研工作。

  三、不断扩展和深化组织间关系,推动实质性合作

  2013年,科学基金与16个国家(地区)20个科研资助机构联合受理、评审、资助了21批次组织间合作研究项目,圆满完成双/多边资助工作。与美国、德国、英国、加拿大、法国、日本等国科研资助机构共同资助的国际合作项目所占比例较高。

  2013年,与澳大利亚医学研究理事会(NHMRC)签署了共同资助合作研究协议,重启了对瑞典、葡萄牙及瑞士的合作,积极开拓了对冰岛的合作。另外,我委亦将逐步启动与巴西科学基金会(CNPq)、厄瓜多尔高教及科技创新部(SENESCYT)、智利国家科技研究委员会(CONIYT)、俄罗斯基础研究基金会(RFBR)等基金组织的实质性合作与交流协议的磋商工作。

  在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英国医学研究理事会(MRC)实施试点项目的基础上,2013年分别启动了三年期实质性合作研究项目的共同征集、评审和资助工作。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启动了为期5年的合作研究资助计划。

  四、拓展合作网络,积极推动区域及多边合作

  在双边合作关系活跃且日益完善、成熟的基础上,科学基金国际合作越来越关注区域合作及多边合作。中、日、韩资助机构主席会议(A-HORCs)机制已经进入第11年,我委着眼未来,分别在“第11届A-HORCs会议”和“第七届ASIAHORCs会议”上提出了加强亚洲青年科学家交流及扩大A3前瞻计划合作规模的建议,得到参与国家的广泛认同和积极响应。在多边合作方面,与欧洲合作伙伴最多的一次项目联合征集成功开启,欧洲的参与方包括英国研究理事会(RCUK)、德国科学基金会(DFG)、荷兰科学研究组织(NWO)、法国国家科研署(ANR)等四个欧洲科研资助机构。另外,我委首次利用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平台,开展了3国以上参与的多边国际合作研究项目的联合征集、评审和资助工作。

  五、服务国家大局,加强与港澳台地区的合作

  2013年,我委与香港研究资助局(RGC)联合科研基金受理申请223项,较2012年增加16.15%,资助23项,资助经费1840万元,资助率为10.31%,竞争颇为激烈。项目申请者中院士、杰青、长江学者等占近半数,项目申请质量较高。我委与台湾李国鼎科技发展基金会联合资助工作进展顺利,资助光电医学领域合作研究项目7项,另外还组织了LED材料领域的项目中期交流会和生物多样性领域的项目结题验收交流会。

  六、发挥中德科学中心桥梁作用,促进中德合作与交流

  2013年,完成了中德中心联委会中方委员换届工作,成立了第16届中德联委会。本年度中德中心共收到中德合作交流项目申请104项,资助67项,包括会议45项,合作交流项目9项,短期讲习班项目5项,青年科学家项目4项,中德合作小组项目2项等。中德中心还通过选拔资助了25位优秀学生参加林岛诺贝尔奖获奖人报告会。全年有1960位中德科学家参与了中德科技合作与交流活动。

  2014年,我委将继续推进实质性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进一步建立科学家参与科学基金国际合作战略制定、国际合作政策咨询、重要学科发展态势分析和重要国际合作研究项目立项、评议和管理工作的机制,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研究与交流项目的管理工作,为更好地实施开放合作战略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国际合作记事

  3月8日,杨卫主任会见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JST)理事长中村道治(Michiharu Nakamura)一行。

  3月19日,杨卫主任、刘丛强副主任会见美国国立卫生院(NIH)癌症研究所(NCI)所长哈罗德·瓦穆斯(Harold Varmus)博士一行。

  3月25日,杨卫主任会见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中国办公室主任杨容珍(Emily E. Ashworth)博士。

  4月8日,杨卫主任会见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IIASA)所长帕瓦·卡巴特(Pavel Kabat) 教授一行。

  5月10日,刘丛强副主任会见欧盟“Earth's Critical Zone(CZ)”项目官员史蒂夫·班沃特(Steve Banwart)教授。

  5月21-24日,高瑞平副主任率代表团出席中韩基础科学联委会第十七次会议。

  5月26日-6月4日,刘丛强副主任率团访问芬兰科学院。

  5月31日,杨卫主任会见德国科学基金会(DFG)主席施佩德(Peter Strohschneider)一行。

  6月7日,沈岩副主任会见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CGIAR)基金理事会秘书长奥兹沃斯(Jonathan Wadsworth)博士一行。

  7月9日,杨卫主任会见德国莱布尼茨协会卡尔·迈尔(Karl Ulrich Mayer)主席一行。

  8月19-26日,杨卫主任率团访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加拿大卫生研究院(CIHR)、加拿大自然科学与工程研究理事会(NSERC)和魁北克研究基金会(FRQ)等机构。

  9月2日,刘丛强副主任会见DFG副主席多罗茜·瓦格纳(Dorothea Wagner)教授代表团一行。

  9月6日,杨卫主任会见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主席约翰·阿布斯诺特(John Arbuthnott)爵士一行。

  9月6-12日,何鸣鸿副主任率“科研诚信与信息开放获取交流团”访问比利时和荷兰。

  9月12日,杨卫主任会见英国皇家学会主席保罗·纳斯(Paul Nurse)爵士一行。

  9月27日,杨卫主任在成都主持召开“第十一届亚洲研究理事会主席会议(A-HORCS)”。

  9月27日,刘丛强副、何鸣鸿副主任参加“中法科学中心第16次联委会会议”。

  9月29日,杨卫主任会见香港高校校长国庆放京团。

  10月14日,杨卫主任、刘丛强副主任会见英国高等教育与科技国务大臣戴维·威列茨(David Willetts)一行。

  10月23-30日,沈岩副主任率团访问荷兰科学研究组织(NWO)和捷克科学院(ASCR)。

  11月7日,高瑞平副主任会见台湾地区两岸科技主管交流团。

  11月10-12日,刘丛强副主任率团出席在奥地利维也纳召开的第83届国际应用系统分析学会(IIASA)理事会会议。

  11月25日,杨卫主任会见美国驻华大使骆家辉。

  11月26-28日,刘丛强副主任率团出席第七次“亚洲资助机构领导人会议”(ASIAHORCs)。

  12月3日,刘丛强副主任会见智利国家科技研究委员会代理主席马特欧·迪兹(Mateo Budinich Diez)先生。

  12月9日,杨卫主任会见以色列科学基金会主席盖格·本杰明(Geiger Benjamin)教授。

 
版权所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京ICP备05002826号
Copyright 2005 NSFC,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