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 >>2012年度报告 >>第二部分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成果巡礼


—— 第二部分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成果巡礼 ——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的资助下,在水稻节水灌溉理论及其稻田生态效应研究方面取得突破,研究成果在国家节水增粮行动计划等国家需求中获得重大应用。从气孔调节与叶片功能形态学适应、合理群体结构建立、冠层结构及其光截获性能、根系形态与功能等适应与补偿效应等多个角度系统揭示了水稻对水分调控的响应机理,创造了“阶段亏缺-阶段充分”的水稻控制灌溉理论,确定了水稻节水灌溉水分调控指标。在此基础上,结合水稻灌区的特点,突出与农艺、工程、技术和管理等措施的衔接,形成了区域水稻灌区综合节水新模式,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主要创新点包括:

  (1)考虑了水分调控对作物系数、土壤水分修正系数的影响,提出水稻需水量理论计算的改进模型,提高了模型在节水灌溉条件下的精度和适用性。

  (2)在阐明水分(肥)调控对水稻生理生长的促控作用与机理的基础上,提出水分调控阈值,比单纯依靠对比试验得到的阈值机理性更强。

  (3)建立的水稻生理生长模型,具备气孔-蒸腾-光合联合模拟、根系功能-结构模拟等功能。反映了水稻水分(肥)调控产生的补偿效应、水稻根系对根际水分环境的响应等规律,弥补了现有模拟模型的理论缺陷。

  (4)揭示节水灌溉稻田氮磷损失与温室气体排放规律,从控污减排的角度确定环境友好的灌溉技术指标,进而提出节水灌溉—控制排水耦合模式,具有显著的控污减排效果

  项目成果累计推广面积7.5万公顷,增产粮食0.4亿kg,节约灌溉水量2.3亿m3,增收节支总效益近亿元,降低稻田综合增温潜势(CH4和N2O)33%,减少稻田氮磷面源污染物输出负荷65%以上。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3部,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项。基于在节水技术领域做出的杰出贡献,项目负责人彭世彰教授获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ICID)2012年度全球唯一的国际节水技术奖。该项目在水稻灌溉和灌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

版权所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京ICP备05002826号
Copyright 2005 NSFC,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