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 >>2009年度报告 >>第二部分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成果巡礼


—— 第二部分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成果巡礼 ——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批准号:30572006)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批准号:30725044)支持下,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张清炯教授课题组围绕与遗传密切相关的高度近视、视网膜与视神经变性等常见难治致盲眼病进行了分子遗传学研究,近年来主要取得以下成果。

  1. 在高度近视分子遗传学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高度近视是4大难治性致盲眼病之一,其致病基因是迄今尚未被克隆的重大疾病相关基因。张清炯课题组收集了592个先天或家族性高度近视家系患者、1429个获得性高度近视患者和1423个正常对照。在此基础上: 1)通过全基因组扫描连锁分析汉族人高度近视大家系,分别在4q22-q27、Xq23-q25和14q22.1-q24.2发现了3个新的高度近视基因位点,被国际人类基因命名委员会分别命名为MYP11(HGNC:24906)、MYP13(HGNC:32582)和MYP18(HGNC:37048)。2)分析了伴高度近视综合征的致病基因(NYX、GRM6、RP2、RPGR)在高度近视人群及相关疾病中的突变情况,发现NYX和GRM6基因突变可能与高度近视有关。3)分析了一系列候选功能基因与高度近视的致病或易感性的关系,初步排除了COL25A1、ELOVL6、RRH、GRIA3、GLUD2、ODZ1等基因与高度近视的关系,指出了目前关联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2. 在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发病风险研究中取得重要突破

  基于903个疑似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简称LHON)家系的系统分析,明确了LHON相关3个与西方人不同的原发致病突变在国人的突变频谱,建立了简便可靠的常规临床基因诊断方法。对携带mtDNAG11778A原发致病突变LHON发病的风险进行了研究,发现特定mtDNA单倍型类群对该病的发病与否有重要影响。研究结果发表在Am J Hum Genet(2008)等杂志。论文发表后,迅速被Nature China列为2008年12月份的研究亮点。

  此外,该课题组还分析了视网膜色素变性等其他遗传病的相关基因,揭示了这些基因在国人的突变特点与频谱、基因型与临床表型的关系。

  通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张清炯课题组基于大量临床样本,在常见难治性致盲眼病的分子遗传学系列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在迄今已发现并得到国际认可的11个高度近视基因位点中的3个是由该课题所发现,使其在高度近视分子遗传研究方面居于国际领先水平;其研究为致盲眼病的发病机制及发病风险的基因诊断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已在国际知名SCI期刊发表论文27篇,总SCI IF>80。遗传病领域国际权威的《人类孟德尔遗传》中,有10个栏目介绍上述研究结果。相关研究成果2007年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编委名单
名誉主任:陈宜瑜
主  任:何鸣鸿
委  员:高瑞平 王铁强 王长锐 韩 宇 郑仲文 韩建国 唐先明 高体玙
     汲培文 梁文平 杜生明 宋长青 黎 明 张兆田 李一军 冯 锋
主  编:何鸣鸿
副 主 编:高瑞平
责任编辑:张香平 沈林福

版权所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京ICP备05002826号
Copyright 2005 NSFC,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