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及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选介


  王振林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是: (1)胶体颗粒自组织现象; (2)亚波长结构人工光子带隙材料;(3)单分散金属纳米颗粒生长与形貌控制;(4)光子局域、衍射极限下光传播及传感应用; (5)纳光子学。在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资助下,取得如下主要成果:

  (1)胶体颗粒自组织、胶体晶体生长与光学性能调控。

  他发展了多项单分散微球自组织方法,制备出结构参数可控胶体晶体。i)发展了结合自组织、煅烧与腐蚀的实验技术,制备出由二氧化硅微球构成的非密堆结构胶体晶体,实现了微球体积比及此类光子晶体光学性能可调;ii)发展了由一维图案衬底构成微通道的微球自组织技术,制备出[100]面取向结构的胶体晶体。

  (2)近红外区金属型光子晶体制备与结构调控技术。

  他发展了近红外区金属型光子晶体的模板复制技术。这项技术是以胶体晶体为模板,通过在微球表面包覆金属纳米层而获得。进一步发展了以非密堆二氧化硅胶体晶体为模板,结合二次模板复制和化学沉积,制备出光学性能可调控的金属型光子晶体新材料制备技术。通过腐蚀时间控制二氧化硅微球体积占据比,实现对金属球壳体积分数的微调。此项研究成果证明了他所提出的采用自组织方法制备近红外区宽带隙光子晶体理论的可行性。

  (3)基于微球自组织的新型表面等离激元晶体制备及其异常光学性质研究。

  他发展了采用二维胶体晶体为衬底、制备表面等离激元晶体的新方法。这项技术特点是重复性极高、成本低、周期短、工艺简单,而且材料光学性质易调控。揭示了这类表面等离激元晶体的异常光学透射特性,观测到透射增强效应。他还证实通过增加金属膜的厚度,可以使得体系的表面等离激元激发从局域态向扩展表态过渡,并从实验和理论两方面证实这种现象发生的根源是体系中渗流所致。此项成果不仅提供了一种低成本的材料制备技术,而且为人们研究表面等离激元激发提供了一类新的体系。

  2004年以来,他发表6篇SCI学术论文,其中发表在Advanced Materials上论文3篇,获发明专利4项,在国内学术会议上作6次邀请报告。

  王振林教授现担任南京大学物理系副主任。2004年获得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计划)先进个人;2006年获得教育部提名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排名第五)。

机构职能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地理位置 | 部门电话 | 意见反馈 | 站点导航
 

版权所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京ICP备05002826号
 

Copyright 2005 NSFC,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