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王卉)7月12日,《自然》杂志发表了题为《中国对国家土地系统可持续发展紧迫形势的响应》的长篇综述,通过大量数据和深入分析表明,中国在改善自然环境、可持续发展与农村民生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本文是由澳大利亚迪肯大学教授Brett Bryan和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博士皋磊领衔,来自澳、中、美的包括中科院在内的16家研究单位的19名科学家参与的合作研究成果。
文章认为,中国在近40年来实施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土地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积极举措,启动了包括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等一系列投资巨大,在国内甚至世界上都具有重要影响的生态环境建设工程。
为了综合中国在设计和实施这些重大工程中所取得的经验,帮助其他国家在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方面取得进展,该科研团队科学家密切合作,科学地审视了中国16个旨在提高环境与民生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工程。
该研究发现,自1998年起,中国对可持续发展的投资急剧增加。至2015年,这16个工程在62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共投资了3500亿美元,并调动了5亿劳动力参与其中。这一努力在全球范围内都是史无前例的。尽管存在瑕疵,但确实给中国的自然环境与人民的生活环境带来了莫大好处。
该研究认为,中国对可持续发展投资的影响是非常积极的。森林砍伐率下降,覆盖率上升到22%;草原获得再生和扩大;荒漠化趋势在许多地区都得到了控制;水土流失大幅度减少,水质和河流沉积明显改善。此外,通过技术进步和提高效率,农业生产率得到了提高,农村家庭普遍富裕,饥饿也基本消失。
该研究也指出,中国的这些可持续发展投资也出现了一些意外后果。例如,种植不适宜的乔木和灌木树种造成了水资源的枯竭,并导致大面积的种植失败;在退化最严重的地区,对整个社区的生态迁移可能会造成重大的文化破坏。因此,在中国今后的生态建设过程中,可以采取更多措施保护生物多样性,特别是优先考虑当地自然森林的恢复和再生,而不是进行单一树种的种植。
参与研究的中国学者认为,虽然国内外学者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生态工程已有许多评估研究,但这篇综述是把政策、投资、生态环境评估和人类福祉诸方面相结合,全面、严谨、公正地进行可持续发展评价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