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省科学技术厅等12部门印发《浙江省加快推动“人工智能+科学”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行动计划》提出,到2027年,浙江初步建成“人工智能+科学”算力底座、数据底座、模型底座,全面优化面向科学研究的人工智能要素供给,推动人工智能在三大科创高地重点领域的深度融合应用,突破一批“人工智能+科学”关键理论和技术,培育4个以上“人工智能+科学”领域基础模型,打造8个以上“人工智能+科学”标杆应用场景,形成20个以上“人工智能+科学”数据知识产权典型案例,赋能1000家以上科技型企业,显著提升科学研究效能,构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赋能科学研究高地,抢占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制高点。
赋能人工智能领域科学研究。建立涌现海量数据驱动、关联领域知识引导、内隐物理定律约束的相互结合的人工智能新理论模型,探索集生成、推理和搜索等任务为一体的人工智能新架构。推进人工智能赋能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助力先进制程、特色工艺与异构封装等重大工程难题攻关。开展人工智能与量子硬件协同优化研究,推动智慧型量子感知技术演示验证和量子计算技术演示验证。研发具备通用化、行业定制化和高效能泛化能力的时空信息基准大模型,研发声光电磁多模态海洋感知等模型,加快人工智能在低空和海洋智能化感知、高精度导航定位、高分辨率遥感技术等领域的研究应用。
培育壮大各类创新主体。支持人工智能领军企业向“人工智能+科学”跨界发展,在算法模型、智能体、工具软件、数据等细分领域培育孵化一批具有创新活力的专业化市场主体。支持高校院所依托学科优势,联合创新企业打造一批“人工智能+科学”融合应用基地,加快实现成果转化。组织开展“人工智能+科学”交流会议,推动产业界与高校、科研机构的交流合作。
加速引育高端创新人才。加大“人工智能+科学”领域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组建涵盖算法模型、智能体、工具软件、数据语料等方面的复合型团队。依托浙江省人工智能学院,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贯通,培育“人工智能+科学”领域的交叉复合型科研与工程人才。鼓励高校构建完善面向不同学科的人工智能课程体系,积极开展跨学科、跨领域的交叉融合人才培养,建设一批跨学科的课程群和高水平教学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