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网讯(记者 胡利娟)河流袭夺是指一条河流(袭夺河)切穿另一条河流(被袭夺河)的分水岭,迫使其改道的过程。
近日,以中国为主导的中加美三国学者团队联合在河流发育与地貌演化方面取得新进展。并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自然·通讯》(影响因子12.35)上。该研究表明,通过河流袭夺,黄河流域仍在不断吞噬淮河流域。
“河流袭夺在河流发育与地貌演化中起关键作用,然而世界范围内,证据确凿并能较准确定年的案例非常稀少。”论文第一作者,四川大学水力学与山区河流开发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助理研究员范念念对记者介绍说,早在10多年前读中学时,自己就注意到老家山东省沂蒙山区的柴汶河,本向东流但急剧转向西南,并在大拐弯上游发育成壮丽的峡谷与瀑布,之后其便一直关注该区域。在美国、加拿大交流交流访问期间,他进一步了解到该研究区域在世界范围内的稀缺性和典型性。
范念念组织中国海洋大学、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和美国加州理工大学等国内外学者,通过多年的合作研究,利用无人机测绘、声呐水深探测仪、光释光与碳14测年等技术手段,对今柴汶河与沂河流域开展多次联合考察。
研究表明,黄河支流古柴汶河不断溯源侵蚀,约8万年前切穿了淮河支流古沂河上游的分水岭,使古沂河急剧转向300度。
研究人员称,该河流袭夺较年轻,研究区域地质活动弱,人类活动较少,古河道和瀑布等袭夺特征仍完好地保留,为研究河流袭夺的地貌演化效应提供了极好的样本。袭夺造成了今柴汶河大转弯(袭夺弯)处形成了20余米高的瀑布,并沿今柴汶河向上游移动,在坚硬的花岗岩山体中淘刷出峡谷,最窄处宽度仅2米。
同时,袭夺弯处河道急剧降低,促使新的河流(反向河)向淮河流域发育,并仍然不断扩张,即该处黄河流域仍在不断吞噬淮河流域。
据了解,该研究可以为中外地理和地质类教课书提供典型的河流袭夺案例,有助于完善黄河的发育历史,并进一步推广到亚马孙河、刚果河、长江和雅鲁藏布江等大型河流的发育演化过程。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姜鲁光说,袭夺造成古沂河水量急剧减少,发育了沼泽,保留的沼泽沉积物最厚处超过10米,下一步可以用于研究末次冰期海平面剧烈下降的背景下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古生态与气候特征,并有助于完善西部黄土高原和荒漠的发育过程。
该研究除了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外,还有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