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项目指南 >> 2017年项目指南

 

    “青藏高原东缘地形急变带山地生态—水文过程与山地灾害互馈机制及灾害风险调控”重大项目指南

    日期 2017-07-12   来源:   作者:  【 】   【打印】   【关闭

      青藏高原东缘地形急变带地处青藏高原向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过渡区,地形陡峻,构造活跃,强震多发,侵蚀作用强烈,使得该区域泥石流、滑坡等山地灾害广泛发育、活动频繁,呈现出高植被覆盖与高频大规模灾害并存的特征,大规模滑坡泥石流具有超强流动性并演化为灾害链造成巨灾。研究山地灾害形成机理、动力演进过程与成灾机制,对于系统认知山地灾害区域规律、准确评估潜在山地灾害风险、制定科学减灾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生态是非常活跃孕灾因子,山地灾害的形成与动力演进过程的系统研究,需要在已往水—土动力分析理论的基础上,进行生态、水文、岩土多学科交叉,探求新的突破。辨析山地不同环境梯带生态−水文−岩土相互作用过程与机理,探究三者相互作用对岩土体稳定性的影响及其空间分异规律,是揭示山地灾害形成机制、破解山地灾害风险源判识难题的关键所在;揭示高位能岩土体灾变机理与动力演进过程,明晰山地灾害体和承灾体的动力作用机制,是定量评估灾害风险的基础;研究生态-山地灾害的相互机制,定量评价生态工程措施减灾功能,提出岩土措施与生态措施优化配置的理论与方法,是构建山地灾害综合调控理论与技术体系的关键。

      一、科学目标

      系统认识地形急变带生态-水文-岩土耦合作用机制及时空分异规律,阐明高位能、大梯度环境条件下岩土体能量转化与超强运动规律,揭示大规模山地灾害形成与链生机理,建立基于灾害(链)动力过程的风险定量评估与生态与岩土工程优化配置的山地灾害防治理论与技术方法。解决大规模山地灾害防灾减灾的关键前沿科学问题,保障重大工程安全和区域可持续发展。

      二、研究内容

      (一)地形急变带生态-水文过程对岩土水力性质的影响及分异规律。

      研究植被-土壤界面水分交换过程,分析根-土关系控制的大孔隙优先流、浸润锋面变化、土体饱水带的扩展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研究土壤水文过程对岩土水力学性质的作用,确定山地不同植被带岩土体水力学参数;针对地形急变带,发展山地流域分布式生态-岩土水力学模型,分析流域尺度不同植被带水文过程驱动的岩土水力学特征空间分布格局。

      (二)大梯度环境下坡面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质时空变化与灾变条件空间格局 。

      研究不同植被带根系与岩土体的相互作用,分析根系-岩土复合体的强度与变形特性,耦合根系、岩土体、水相互作用机制,阐明根系对岩土体水力学特性的影响;分析大梯度环境下斜坡岩土体灾变的生态−水文−岩土性质条件组合特征,阐明地形急变带山地灾害易发性时空格局。

      (三)高位能岩土体超强运动与大规模山地灾害链生机理。

      分析多相介质相间相互作用机制,探索高位能山地灾害规模效应与超强流动性机理;构建高位能岩土体物质运移力学模型,实现高位能、大梯度环境下岩土体运移全过程模拟与预测;研究不同灾种之间转化的过程机理,构建典型山地灾害链动力演进物理力学模型,实现山地灾害链动力演进全过程定量模拟。

      (四)地形急变带灾害风险定量评估与区域规律。

      在灾害动力演进物理力学模型基础上,分析流—固耦合动力特性,研究承灾体和灾害体的相互作用机制,确定不同类型成灾体的易损性评估指标,构建基于动力过程的灾害定量风险分析方法;分析地形急变带灾害危险性与易损性区域特征,确定区域尺度山地灾害风险定量分析指标体系,建立山地灾害风险区域定量评估模型,探索山地灾害风险区域规律。

      (五)大规模灾害综合调控原理与模式。

      探索基于动力过程的逐级消能调控原理,研发逐级消能综合调控关键技术;分析植被群落对不同灾种不同发展时期的减灾功效,构建生态措施调控灾害的效能-时间定量评价模型,探索生态工程减灾的定量评价方,分析生态措施-岩土措施协同调控的功能平衡机制,发展生态工程和岩土工程优化配置的灾害调控原理,构建岩土工程与生态工程优化配置模式。

      三、申请注意事项

      (一)申请书的附注说明选择“青藏高原东缘地形急变带山地生态—水文过程与山地灾害互馈机制及灾害风险调控”(以上选择不准确或未选择的项目申请不予受理)

      (二)申请人申请的直接费用预算不得超过1700万元/项(含1700万元/项)。

      (三)本项目由地球科学部负责受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