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基金要闻 >> 资助成果

 

    我国学者在评估不同国家和地区对全球气候的贡献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日期 2021-04-19   来源:地球科学部   作者:熊巨华 刘建宝  【 】   【打印】   【关闭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1771495、41830641、41988101)等资助下,北京大学李本纲研究组继2016年首次评估中国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贡献之后,又经过四年的攻关,进一步完善了评估方法,采用学界公认的数据集,全面评估了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贡献。该研究表明,中国对全球变暖的贡献不足美国的百分之四十。研究成果以“不同国家和地区对全球气候强迫的贡献(The contributions of individual countries and regions to the global radiative forcing)”为题,于2021年4月6日在线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上,论文链接:https://www.pnas.org/content/118/15/e2018211118。

      相比于2016年的研究,在分析已有的十项全球气候变化胁迫因子(CO2、CH4、N2O、含氟化合物、硫酸盐、硝酸盐、POM、黑炭、O3、及土地利用变化)的基础上,本次评估还分析了二次有机气溶胶、气溶胶-云相互作用及黑炭雪表效应等新的气候强迫过程,增强了评估的全面性和科学性。

      评估结果表明,1850至2014年间,美国与欧盟15国分别贡献全球气候强迫的21.9%与13.7%,而中国仅贡献了全球气候强迫的8.6%,对全球变暖的贡献不足美国的百分之四十。此外,俄罗斯(8.2%)、印度(6.2%)、日本(3.9%)、巴西(3.5%)等国的贡献也不容忽视(图1)。

      气候强迫分为正辐射强迫(致暖)和负辐射强迫(致冷)。在气候强迫的构成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差异显著。其中,发达国家主要以其排放的温室气体的致暖效应为主,而发展中国家排放的短生命周期大气污染物的致冷效应则会抵消大部分温室气体的致暖效应。评估结果表明(图2),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欧美国家为主)成员国贡献全球净气候强迫的43.8%,其中正辐射强迫以二氧化碳(57.4%)和含氟化合物(19.3%)为主,而负辐射强迫仅占正辐射强迫的20.6%。相比较而言,亚洲国家(日本列入OECD)贡献全球净气候强迫的21.1%,其中正辐射强迫以二氧化碳(36.1%)和黑炭(27.0%)为主,而其负辐射强迫则可以抵消60.6%的正辐射强迫及相应的致暖效应。

      该研究成果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责任分担和控制应对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可为决策部门应对气候变化、制定减排策略及开展环境外交等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图1 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对全球气候强迫的贡献

    图2 全球主要地区气候强迫的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