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基金要闻 >> 资助成果

 

    我国学者在化学反应中观测到自旋轨道分波的量子干涉

    日期 2021-03-02   来源:化学科学部   作者:沈祥建 高飞雪  【 】   【打印】   【关闭

    图1:(左)F+HD反应散射产物D原子速度影像图;(右)反应机理示意图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21688102,21590800,21733006, 21825303,21327901)等资助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王兴安教授课题组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孙志刚研究员、杨学明院士课题组合作,研究发现了化学反应中自旋轨道分波的量子干涉现象,并揭示了电子自旋-轨道相互作用对化学反应动力学过程的影响。研究成果以“F+HD→HF+D反应中的自旋-轨道分波量子干涉(Quantum interference between spin-orbit split partial waves in the F+HD→HF+D reaction )” 为题,于2021年2月26日在线发表在《科学》(Science)杂志上(2021,371,936-940; 论文链接: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71/6532/936)。

      自1925年乌伦贝克和古德施密特发现电子自旋现象起,科学家们在原子和分子等体系中发现由电子自旋与轨道角动量的耦合会诱导许多有趣的化学现象,如原子能级的分裂、磁晶各向异性和半导体中的量子霍尔效应等。同样,电子自旋与轨道角动量的耦合对原子和分子的碰撞过程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在化学反应中,电子自旋轨道耦合会产生分波的分裂,进而使得分波可能存在一些精细结构。然而,电子自旋轨道耦合是否能够以及这种耦合如何影响化学反应的动力学过程依然是一个未知且极具挑战的问题。

      研究人员结合实验探测和理论模拟,针对具有明显分波共振效应的F+HD®HF+D反应,开展了高分辨率的反应动力学研究,发现了电子角动量对该反应动力学过程的显著影响。在实验方面,通过将交叉分子束-时间切片离子速度成像技术与近阈值电离技术相结合,高精度测量出了F(2P3/2)+HD(v=0, j=0)反应产物D原子的速度分布,获得了产物转动量子态分辨的微分散射截面,并在该微分散射截面的前向散射方向观测到了独特的“马蹄铁”型动力学结构。在理论方面,发展了基于电子角动量效应的量子动力学理论方法,为其独特的动力学结构提供了理论解释。该“马蹄铁”型动力学结构是由具有正负宇称的自旋轨道分裂的共振分波发生相互量子干涉而导致的。相对于分子振动能量与分子转动能量,电子角动量的能量是十分微小的,实验上首次探测到电子角动量对于化学反应动力学过程的明显影响,是分子反应动力学领域研究的一个重要突破。

      这一自旋—轨道分波量子干涉现象极大地促进了对微观化学反应机理的新认知,高分辨的实验手段与高精度理论计算间的密切合作也有力地推动了化学动力学与化学精密测量的研究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