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基金要闻 >> 资助成果

 

    我国学者在浙江永康发现一亿年前松柏植物木化石新种

    日期 2020-06-22   来源:地球科学部   作者:吕大炜 初航 任建国  【 】   【打印】   【关闭

    图. 浙江永康早白垩世发现的松柏类木化石“周氏短木”的解剖构造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1772023、41790454、41688103、41402004、41302004)等支持下,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王永栋团队、中国地质科学院蒋子堃与来自浙江自然博物馆、沈阳师范大学和德国波恩大学的学者合作,在浙江省的白垩纪地层中发现了距今1.1亿年已灭绝松柏类植物Brachyoxylon(短木属的一个新种化石Brachyoxylon zhouii Jiang Tian Wu et Wang )“周氏短木”。该成果以“中国东部白垩纪一松柏类Brachyoxylon(短木属)新种及其古气候意义(A new species of conifer wood Brachyoxylon from the Cretaceous of Eastern China and its paleoclimate significance)”为题,于2020年4月22日在线发表在《历史生物学》(Historical Biology)上。全文链接:https://doi.org/10.1080/08912963.2020.1755282。

      该化石发现于浙江永康早白垩世馆头组(距今1.1亿年左右),与之前在浙江地区所报道的木化石在解剖构造上不同,在与世界各地已报道的相似木化石进行仔细对比后,研究团队建立了一新种——周氏短木(Brachyoxylon zhouii),该种名以我国著名古植物学家周志炎院士命名,以纪念他对古植物学研究的杰出贡献。

      短木属是中生代常见的一种松柏类木化石,与已灭绝的掌鳞杉科植物具有系统学亲缘关系。新发现的周氏短木保存为硅化木,是植物次生木质部的一部分,显微切片观察显示其主要解剖特征包括明显的生长轮,具混合型的径壁纹孔、南洋杉型的交叉场纹孔以及较高的单列木射线,并具有创伤树脂道。研究人员还对周氏短木的生长轮进行了定量化分析,显示周氏短木为常绿乔木,叶持续时间可达3到15年。结合沉积学、孢粉学、古土壤学等其它证据可以推测出,早白垩世的浙江地区受亚热带气候条件控制,且处于相对半干旱的环境。

      浙江早白垩世时期发育了大量的陆相沉积,除了报道有恐龙骨骼、恐龙蛋等脊椎动物化石外,还产出丰富的木化石,在新昌、武义、永康、龙游等地均有发现,但迄今为止仅报道了4种,即新昌贝壳杉型木(原新昌南洋杉型木)、贝壳杉型木未定种、浙江短木以及本项研究所报道的周氏短木。周氏短木的发现一方面丰富了我们对浙江早白垩世的植被组成和古气候的认知,另一方面表明浙江化石森林的研究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