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基金要闻 >> 资助成果

 

    我国学者在多尺度地震定位新方法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日期 2020-06-18   来源:地球科学部   作者:吕大炜 初航 任建国  【 】   【打印】   【关闭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1872151)等资助下,中南大学谭静强教授团队牵头,与德国地球科学中心、德国汉堡大学、法国巴黎大学、法国格勒诺布尔大学、荷兰乌得勒支大学和捷克科学院等国外单位的7名学者合作,在新型波形类定位方法的多尺度地震定位研究中取得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波形类震源定位方法的多尺度研究进展和应用挑战(Recent advances and challenges of waveform-based seismic location methods at multiple scales)”为题,于2020年3月被选为封面论文发表在《地球物理学评论》(Reviews of Geophysics)上。论文链接:https://agupub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029/2019RG000667。

      页岩气开发和地热开采等人类工业活动诱发的地震受到广泛关注,如何进行快速的地震定位,实现多通道、低信噪比的地震数据的快速、可靠的初至拾取成为重要的研究热点。

      该研究团队借鉴勘探地震学中偏移叠加的思想,利用特定的偏移或成像算子将震源辐射的地震能量聚焦或重构到离散后的目标网格点,提出了一套无需初至拾取、利用多道波形幅度信息的自动地震定位法。该方法主要基于弹性动力学的基本表示定理,即克希霍夫-亥姆霍兹方程和惠更斯原理,大大提高了地震数据的快速拾取速率和准确性。

      研究团队从页岩水力压裂诱发地震监测技术需求的背景出发,对该类地震定位新方法进行了及时、全面而系统的梳理,详细阐述了方法的兴起缘由和发展历程,通过分析其在声发射、诱发地震和天然/火山地震等多尺度地震定位中的应用实例,总结了相应的方法学进展和面临的主要技术挑战。

      本研究有助于提升人们对地震定位的认知,推动该类地震定位新方法在多学科、跨尺度工程的应用,并为后续的地震定位研究指明了方向。

     

    图. 论文被选为2020年第1期封面:利用波形信息进行多尺度震源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