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基金要闻 >> 资助成果

 

    我国学者在解析人类不公平厌恶的神经基础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日期 2018-08-09   来源:生命科学部   作者:陈琦 殷文璇 冯雪莲  【 】   【打印】   【关闭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项目编号:31630034)资助下,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及麦戈文脑科学研究所周晓林教授团队运用特定心理行为任务并结合计算模型和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对优势和劣势不公平厌恶的脑机制进行了解析,并取得重要进展。研究成果以“Distinguishing neural correlates of context-dependent advantageous- and disadvantageous-inequity aversion”(区分情境依赖的优势和劣势不公平厌恶的神经基础)为题,于2018年7月30日在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PNAS,《美国科学院院刊》)上在线发表。论文链接:http://www.pnas.org /content/early /2018/07/27/1802523115。

      人们对于资源分配的不公平普遍会产生反感或厌恶,这一心理机制有利于促进人类的利他行为。人们不仅反感自己比别人获得的资源少(即劣势不公平厌恶),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反感自己比别人获得的资源多(即优势不公平厌恶)。对于劣势不公平厌恶的认知神经机制已有大量的研究,但对于优势不公平厌恶的产生及其加工机制却知之甚少,而且这两种心理过程的脑机制有何异同也有待考察。

      在该研究中,周晓林课题组从不公平厌恶的情境依赖性角度出发,借助该课题组开发的人际互动范式来产生内疚及非内疚的社会情境、同时利用改良版独裁者范式来获得个体决策的行为数据,再通过计算模型量化分析个体优势和劣势不公平厌恶的程度,并结合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研究优势和劣势不公平的神经基础。结果表明,优势和劣势不公平厌恶的加工涉及不同的认知神经机制,主要体现在脑岛神经表征的空间计量效应(图1):优势不公平的加工主要与社会和心理理论相关的认知过程有关,涉及左侧前脑岛(aINS),右侧背外侧前额叶(DLPFC)和背内侧前额叶(DMPFC);劣势不公平的加工主要与情绪和冲突调控相关的认知过程有关,包括左侧后脑岛(pINS)、右侧杏仁核(amygdala)和背侧前扣带回(dACC)。

      该研究提示劣势不公平感主要是情绪主导的,而优势不公平感则是一个心智化的表现。该发现为理解和解释众多社会和经济现象,如经济危机时处于优势和劣势地位的人对资源分配不公平的态度差异,提供了重要的心理学理论依据。

    图1.(A-B)优势和劣势不公平厌恶加工相关脑区。(C)基于脑成像结果的元分析解码显示,优势和劣势不公平的加工涉及不同的认知加工过程。(D)劣势不公平框架下后脑岛的功能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