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基金要闻 >> 科普快讯

 

    海天牧星——远望号测量船队执行神十海上任务纪实

    日期 2013-08-26   来源:新华网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  【 】   【打印】   【关闭

      8月1日下午,伴随着一声长长的汽笛声,远望5号船顺利停靠在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码头。至此,执行神舟十号任务的三艘远望号测量船全部返航。数万海里漫漫征途,百余天晨起暮落,千百次历练摔打。在海上测控神舟十号的接力赛场上,远望号的船员们栉风沐雨,用忠诚和热血挑战自然,挑战极限,在茫茫大洋上犁下一道金色航线……

      搏风斗浪

      闪转腾挪间完美双向捕获

      6月9日,距离神舟十号载人飞船发射还剩最后两天,千军万马静待决战时刻的到来。

      海上气象瞬息万变、凶险莫测。远望号船队自从走向浩瀚大洋,就时常与狂风恶浪狭路相逢。面对一次次艰险,他们经历着抉择和考验。

      此时,远航在南太平洋上的远望5号、6号船正面临艰巨的考验。根据气象预报,两艘测量船所在的任务海区,中心风力将达到8级,涌浪将超过5米。这不但完全不具备执行海上测控任务的条件,而且还会对船舶安全造成严重威胁。船队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制定出最优的船舶测量点位和应急点位方案。

      6月10日,原测控海域风波涌动,极地气旋和温带气旋锋面紧追不放,船队决定执行应急方案,向新海域疾速前进。短短24个小时,船队完成了复杂海况的预测、新航线的测量和所有参数的重新设置。新的时间表、新的测控方案、新的工况数据,一项项都严谨细致、毫秒不差。卫星云图显示,两船刚离开,原定的任务海域就卷起了6多米高的巨浪。

      “长江5号发现飞船。”

      “神舟十号太阳能帆板打开。”

      6月11日,太平洋预定海域,远望5号船且战且走,闪转腾挪间与成功发射的神舟十号飞船双向捕获,完美相约。

      “长江6号发现飞船。”调度员周鹏清晰的报告声在船舱响起,打破了那逼人的沉寂。组合体内部画面、神舟十号航天员的动态影像清晰地出现在大屏幕上。“长江6号双捕完成!” 坚定的报告声舒缓着船员们紧张的神经。6号船在天地间建起一条透明的数据通道,把3名航天员与祖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亮剑海天

      4米涌浪中捕捉太空指令

      首圈测控成功,船内却没有响起掌声,没有响起欢呼。全体参试人员面容沉静,守候着下一个圈次的到来。

      在海上追逐高速运动的航天器,失之毫厘,必然谬以千里。面对困难险阻和任务实战时,船员们都把每一次当作第一次。尽管身经百战,但面对载人航天任务,谁都承受不起哪怕万分之一的危险。

      全体参试人员就像一个上满了劲的发条。

      航行在三大洋,碰到两米以上的涌浪是家常便饭。剧烈的颠簸摇晃产生的高强度震动很容易造成设备线缆松动或其他故障。尽管减摇鳍早已经打开,但在浩瀚的太平洋上,排水量达2.5万吨的远望6号船却渺小得如同一叶孤舟——海水拍打着船体,发出巨大的轰隆声,船体不规则地晃动着。

      “10分钟准备,天线指向等待点!”甲板上,直径12米的乳白色USB雷达稳固挺立,紧紧“咬”住目标出现的方向;测控机房内,穿着天蓝色防静电工作服的指挥组人员和工作人员,屏声静气地紧紧盯着显示屏,注意着每一个数据的细微变化。

      “5分钟准备!”大屏幕上时间的每一次跳动,都牵动着全体参试人员敏感的神经。

      “1分钟准备!” 船指挥大厅内的空气骤然紧张,一种无形的压迫感突然从四面八方逼来。

      USB测控主操作手胡金辉,身体贴着监控台,右手稳握操纵杆,左手轻搭天线控制板,双眼紧紧盯着监视屏……突然,一个亮点划入屏幕,欢快地跳跃着。胡金辉迅速扫了一眼显示数据,眉头一松,右手熟练地转动操纵杆,稳稳地把绿点牢牢锁在示波器中心——所有动作一气呵成。“长江六号发现目标!”

      一条条指令越过海洋,刺破苍穹,准确注入到神舟十号飞船上,数据、信息、声音、画面在不停处理、交换和刷新。一组组测控数据,化成无线电波飞向祖国,飞回卫星控制中心。

      此役,远望6号船在3.5米到4米的涌浪中圆满完成了任务。

      大洋奏凯

      碧海蓝天间托举中国星

      这几年,高密度、高难度、高强度试验任务不断,船员们一年中经常有200多天在海上度过。一年四季被浓缩为夏、冬两季。

      “被窝起来奔机房,机房出来进食堂,匆匆吃完扑上床,一觉睡到闹钟响。”曾有一位诙谐的同事把他们的生活编成歌,传唱至今。

      远望号船领导手里都会有本“账”,记录着每一名船员在出海期间可能遇到的问题。“我们不能让船员带着后顾之忧出海。”这次任务也不例外。船队领导根据不同情况,制定保障措施,确保船员安心出航。在6月29日,船队就为万里之外的船员们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海陆视频亲情连线。

      因为在海上,通信部门工程师邵壮志不能亲眼见到儿子出生。“现在不能陪着妻子,看见儿子,是有点遗憾。” 他说,“但能见证一颗又一颗中国星闪耀太空,是我一生的骄傲。等儿子长大了,我要把这些故事告诉他。”

      机电部门高级技师苏先明来到测控部已是第十七个年头。他和妻子郑海姣有一个约定,每当卫星发射成功的时候,无论多晚,大洋深处的他都会打电话和家中的妻子分享成功的喜悦。这个约定,夫妇俩已经坚守了17年。

      汽笛长鸣,远望起航!大洋可以见证,当船员们在碧海蓝天间和浩瀚太空中默默托举起一颗颗中国星的时候,也同时将自己的精神坐标镌刻在九天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