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今年年中至明年上半年间将组织实施的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实验室任务中,最关键的就是承担未来空间站建设多项关键技术验证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记者2月29日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获悉,新的载人航天任务中,“天宫二号”有三大使命:将进一步验证航天员在轨驻留技术;验证推进剂在轨补加技术;开展大量科学和应用实验。目前,“天宫二号”已经做好了准备。
此前,我国航天员在轨驻留的最长时间纪录是神舟十号任务创造的15天。而在神舟十一号和“天宫二号”上,2名航天员将完成长达30天的在轨驻留。这需要一套能够维护航天员生命健康,并且可以长期稳定运行的设备。
“天宫二号”型号总设计师朱枞鹏表示,为完成中期驻留任务,载人飞船将携带的航天员生活必需品很多,装载量需大大提高;同时要为航天员创造更舒适、更人性化的环境。
从外形上看,“天宫二号”和“天宫一号”差不多,但内容变化很大,很多为空间站建设研发的新型设备,在今年的任务中都将进行测试。
朱枞鹏介绍,“天宫二号”上安装了机械臂。“掌握这项技术的好处是便于开展舱外维修。”他说,“航天员到舱外的话,对人的安全是个考验,技术难度也较大。如果安排一些‘小机器人’出去维修,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除了今年与神舟十一号飞船交会对接,“天宫二号”还将在2017年验证货运飞船的对接和资源补给技术,这是世界范围内的难题。
朱枞鹏说,后续要建造的空间站要长期在轨飞行,推进剂会不断消耗,必须进行补加。“天宫二号”必须掌握这项技术,将通过与货运飞船交会对接,把货运飞船的推进剂补加到“天宫二号”。这项技术难度较大。
今年的任务还将开展大规模空间科学和应用实验,各类实验达到史无前例的14项,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将进入应用发展新阶段。
这些实验任务大多处于世界前沿的空间科学探索领域,以及国际先进的应用新技术领域。
例如,首次进入太空的空间冷原子钟,可以将航天器自主守时精度提高两个数量级,大幅提高导航定位精度;同“天宫二号”一起升空的伴飞小卫星,将对分离释放过程进行近距离成像观测。这些实验具有很高的科学研究价值,未来有可能推动我国航天新技术。
其他实验项目还涉及微重力基础物理、空间材料科学、空间生命科学等。其中有两项需要航天员直接参与操作,还有一项国际合作研究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