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基金要闻 >> 基金要闻

 

    第224期双清论坛“重大疾病疫苗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在京召开

    日期 2019-03-14   来源:医学科学部   作者:廖书杰 张兴伟 洪微  【 】   【打印】   【关闭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第224期双清论坛“重大疾病疫苗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于2019年2月28-3月1日在北京召开。论坛由自然科学基金委医学科学部、生命科学部、信息科学部、化学科学部与政策局联合主办,论坛主席由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阎锡蕴院士、苏州大学熊思东教授及厦门大学夏宁邵教授共同担任。来自高等院校和中国科学院等18个单位的28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论坛。论坛开幕式由自然科学基金委医学科学部主任张学敏院士主持,自然科学基金委党组成员、副主任高福院士,医学科学部徐岩英副主任及朱蔚彤副主任参加了论坛。高福副主任在开幕式上致辞,他指出,疫苗研制应以社会需求为第一导向,要突破疫苗研究的传统认识,形成疫苗创新研制新的科学假说,开发新型的技术,让疫苗研究的成果“既要上书架又要上货架”。

      我国健康与公共卫生面临的巨大挑战是:老传染病时有起伏,新传染病不断出现,肿瘤、代谢性疾病等迅猛上升。我国乙肝、结核、肿瘤等慢病罹患数量居世界前列。全球每年约1,700万人死于传染病,其中2/3因无疫苗可用、1/3与疫苗质量或应用有关。尽管疫苗是传染病最经济和最有效的防治措施, 也是肿瘤、代谢性疾病、自身免疫病等慢病最具潜力的防治手段,疫苗研究也从预防到治疗、从暴露前到暴露后、从传染病到非传染病、从通用到个体化方向不断发展。但传统疫苗学面临重大挑战,疫苗学经验型研究模式达到了极限,正在发生基于免疫学前沿理论和技术的第三次疫苗革命;国际范围内对疫苗注射前的预存免疫多不清楚,导致疫苗安全事件频发;疫苗多是针对暴露前设计,而暴露后疫苗的设计原则有很大不同、亟待突破;疫苗的免疫原、新型佐剂和载体、疫苗保护作用的免疫学机制等都存在亟需解决的科学问题,需要免疫学、微生物学、医学、药学、化学、生物信息学、流行病学等多学科的交叉合作。

      本次论坛围绕疫苗免疫原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免疫佐剂与递送系统的新趋势与关键问题、疫苗效应的免疫保护性机制及关键效应物质、预防性疫苗与治疗性疫苗在设计策略的异同、免疫记忆的本质和机制、疫苗研制的新策略与新系统、疫苗流行病学、影响疫苗免疫效果的宿主和环境因素等主题,设置了7个主题报告和18个专题报告,与会专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对疫苗相关研究领域的前沿、发展趋势展开了广泛、深入的讨论,凝练了疫苗研究今后亟需关注和解决的重要科学问题,提出以下建议:1.免疫原是疫苗研究的根本,决定了所活化免疫应答攻击的靶向性。重点解析免疫原特性、结构信息、免疫表位的识别与诱导机体免疫应答的关系及其机制。2.免疫佐剂与递送系统决定了免疫应答的强度和类型,需要阐明佐剂和递送系统诱导保护性免疫的机理,探索新型佐剂和新型递送系统、载体的联合应用、常用载体的深度改造。3.深入研究疫苗效应的免疫保护机制及关键效应物质,加强免疫学前沿研究发现、新技术与疫苗研究的深刻融合,揭示影响疫苗效应的关键因素及调控疫苗效应的措施。4.免疫记忆形成及其维持是疫苗研究的关键,深入研究疫苗免疫记忆的本质和机制。5.疫苗研制的新策略与新系统,重点建立快捷疫苗平台,用于快速制备应对新发突发传染病的疫苗;筛选多组分疫苗有效保护性抗原。6.开展深入系统的疫苗流行病学研究,认识预存免疫、群体免疫基线及其对疫苗效应的影响;关注群体反应率和保护率;关注现有疫苗的病原谱的变化、流行趋势新特征;疫苗压力下新抗原的变异。7.建立和规范疫苗有效性评价体系,寻找替代疫苗临床评价的方法。8.建立疫苗研究资源库、加强共享。

      疫苗研究在健康中国2030战略及国家重要攻坚克难工作中具有关键作用,也是共性导向,交叉融通的汇聚点。应进一步加强多学科合作,设立专门资助计划,长期持续稳定支持。

      自然科学基金委医学科学部、生命科学部、化学科学部和政策局的有关人员参加了此次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