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基金要闻 >> 基金要闻

 

    【经济日报】基金委主任:构建新时代科学基金体系 瞄准“卡脖子”难题攻关

    日期 2018-06-21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  【 】   【打印】   【关闭

      关键技术的“卡脖子”源于基础研究的“无根基”。在19日召开的第八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一次全体委员会议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基金委)党组书记、主任李静海表示,全方位审视全球科学技术发展趋势,基金委将着力构建和完善新时代科学基金体系,明确优先资助领域,聚焦重大前沿科学问题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在关键领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功夫,选择一批关系根本和全局的科学问题予以突破。

      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当前,我国科技方面屡受制约的根源在于一些‘卡脖子’问题没有解决,而这些问题背后的科学问题能否有所突破,取决于基础研究能否取得突破性成果。”李静海说,在关键科学问题没有彻底解决的情况下,发展技术缺少竞争力。

      作为我国资助基础研究的主渠道之一,自然科学基金在增强源头创新能力发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据统计,过去五年在中央财政大力支持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财政预算从2013年的161.62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267.36亿元,支持科研人员73.91万人次、博士后3.4万人次、研究生75.2万人次,科学基金资助产出的高被引论文数量占全球的14.03%,居世界科学资助机构之首。

      与此同时,一批科学基金资助成果为我国有关重大科技项目提供了源头创新支撑。比如,近10年,我国所有国家自然科学奖的获奖成果均获得过科学基金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铁基超导”研究得到科学基金20多年持续支持;“多光子纠缠及干涉度量”研究获得30多项科学基金项目资助。

      “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需要殷实的源头创新作为引领,科学基金当前提供的源头创新供给仍明显不足。”李静海坦陈,新时代科学基金工作面临的挑战很多。推动学科交叉融合的力度较弱即是其中一个,学科交叉融合是推动科学突破的重要途径,但在科学基金评审管理中,学科交叉研究项目,尤其是跨学部层面的交叉研究项目,目前还没有特别有效的项目遴选机制。

      夯实科技强国建设的根基时不我待,适应新时代的科学基金发展新思路逐渐形成:通过确立基于科学问题属性的全新资助导向,建立以“负责任+计贡献”为核心的公正高效分类评审机制,构建符合知识体系内在逻辑和结构、促进科学前沿和国家需求相统一的学科布局,力争未来5至10年,建成理念先进、制度规范、独具特色的新时代科学基金体系,增强源头创新能力。

      基于科学问题属性的新时代科学基金资助导向,即“鼓励探索,突出原创;聚焦前沿,独辟蹊径;需求牵引,突破瓶颈;共性导向,交叉融通”。“鼓励探索,突出原创”旨在让新思想及时得到支持,鼓励源于科学家灵感的自由探索,强调首创性,使科学基金成为新思想的孵化器;“聚焦前沿,独辟蹊径”旨在扩展新的科学前沿,强调开创性和引领性,使科学基金成为科学前沿的牵引器;“需求牵引,突破瓶颈”旨在破解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核心科学问题,使科学基金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驱动器;“共性导向,交叉融通”旨在以共性科学问题为导向,促进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使科学基金成为人类知识的倍增器。

      针对学科交叉融合问题,科学基金则将筹备建立交叉融合体制机制。“要通过交叉融合机制的设立,利用增量经费加大支持交叉研究的力度,推动形成科学基金学科交叉融合机制,打破学科隔离对创新的阻碍,为未来学科布局系统调整等深度改革奠定基础、积累经验。先期要从解决‘卡脖子’的重大科学问题入手,坚持问题导向,遴选一批关系根本和全局的科学难题予以突破。”李静海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