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基金要闻 >> 基金要闻

 

    李灿院士荣获国际催化奖

    日期 2004-09-16   来源:简报   作者:  【 】   【打印】   【关闭
      本文提要:2004年7月16日在法国巴黎举行的第十三届国际催化大会上,国际催化协会理事会主席米歇尔支(Michele Che)教授亲自将国际催化奖颁发给中国科学家李灿院士。李灿成为国际催化奖名单上的第一位中国人,也是发展中国家的科学家获此殊荣的第一人。国际催化奖是国际催化协会(IACS)设立的唯一国际奖项,主要奖励在国际催化领域取得杰出科学成就的45岁以下的科学家。国际催化奖是我国科学家在国际催化界获得的最高奖励。在此次大会上,他还荣幸地当选为国际催化协会副主席,四年后将直接成为下届主席。   2004年7月16日在法国巴黎举行的第十三届国际催化大会上,国际催化协会理事会主席米歇尔支教授亲自将国际催化奖颁发给中国科学家李灿院士,李灿成为国际催化奖名单上的第一位中国人,也是发展中国家的科学家获此殊荣的第一人。   国际催化奖是国际催化协会(IACS)设立的唯一国际奖项,每四年评选一次,每次只奖励一人,主要奖励在国际催化领域取得杰出科学成就的45岁以下的科学家。国际催化奖是我国催化领域科学家在国际催化界获得的最高奖励。此次颁奖仪式上,李灿院士应邀在大会上做了题为“微孔和介孔催化剂:活性中心的紫外拉曼识别表征及手性合成中的限阈效应”的获奖报告。同时在此次大会上,他被荣幸地选为国际催化协会副主席,该协会设主席一名,副主席一名,副主席四年后将直接成为下届主席。   李灿院士长期致力于催化新材料,催化新反应及催化光谱表征等研究工作。他获得国际催化奖的主要贡献在于:他和他领导的研究集体发展了高低温一体化反应光谱技术,利用红外光谱和同位素技术观测到了稀土氧化铈等催化剂表面的超氧和过氧等分子离子氧物种,发现了分子离子氧物种的溢流现象,观察到甲烷在催化剂表面形成的活化吸附态及其结构畸变的现象,为理解甲烷的活化机理提供了实验上的证据;研制了用于催化研究的紫外拉曼光谱仪,解决了拉曼光谱用于催化研究所面临的荧光干扰和灵敏度低的问题,建立了鉴定分子筛骨架过渡金属杂原子的紫外共振拉曼方法;将均相手性催化剂通过有机-无机杂化嫁接入MCM-41分子筛的孔道,获得具有与均相不对称催化相媲美的多相纳米孔手性催化材料,观察到表面和纳米孔的手性限阈效应等,这些成就对催化科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荣膺此项大奖,是国际催化科学界对李灿院士多年来在催化领域所作出的重要贡献的承认和褒奖,是中国科学家的骄傲,也是中国催化科学界的骄傲。正如北美催化学会主席约翰阿姆(John N. Armor)博士在贺信中写到的:“这是一个伟大的荣誉,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和中国都将为这杰出的成就和崇高的赞誉而骄傲!”,它也必将激励我国催化科学工作者更加奋发图强,锐意创新,把我国的催化科学技术推向更高的水平。   李灿院士1989年获得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和日本东京工业大学联合培养博士学位,同年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工作。曾先后在比利时新鲁汶大学,美国西北大学和英国利物浦大学进行博士后及访问教授的工作。1993年以来,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被法国巴黎居里大学聘为2002/2003年度外聘教授。他受邀担任国际催化理事会理事和4个国际系列催化会议的学术委员会委员和顾问委员会委员,受聘为“应用催化A”, “亚洲催化研究” 和 “分子催化杂志”等国际刊物编委.国内《化学进展》,《中国科学》和《化学物理》等8个学术刊物编委。2003年,作为组委会主席,成功地组织了国际泛太平洋催化科学会议。   李灿院士的科研工作多年来一直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1989年获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分别在1992年、2000年及2001年三次获得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1996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1999年获科学仪器基础研究专款资助, 2002年承担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中的重点项目,他作为学术带头人的研究群体获得2003年度“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资助。正是通过自然科学科学基金对人才进行持续资助,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科学研究人才的成长过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等长期稳定持续的资助为李灿院士获得创新性研究成果提供了有力保障。   李灿院士取得的辉煌成就是他多年来不图名利、孜孜不倦、潜心钻研的结果,也是我国当代青年弘扬的科学献身精神的真实写照。李灿院士及其科研群体成长发展过程是我国人才发展战略思想的成功范例,也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多年来注重培育人才,鼓励创新,以推动我国科学人才走向世界的具体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