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基金要闻 >> 基金要闻

 

    自然科学基金:激励创新 引领未来——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陈宜瑜院士

    日期 2005-03-10   来源:人民政协报   作者:秦纪民 李将辉  【 】   【打印】   【关闭

      科学基金资助工作就是要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保护科学家“细听蝉翼寂,遥感雁来声”的科学敏感,引导科学家发扬“板凳须坐十年冷”、“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勇攀科学高峰。 ——陈宜瑜 自然科学基金:激励创新 引领未来 ——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陈宜瑜院士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发展历程   在原中国科学院基金局的基础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于1986年2月成立,负责管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支持基础研究和自由探索为主,最初暂挂靠科技部,从2001年开始独立运作。由国务院直接管理。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金来源主要是中央财政科学事业费预算拨款和一小部分社会捐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成立以后,由于它起到的突出作用,社会反响非常好,国家批准的经费因此逐年递增,从最初的3000万元到2004年的22个亿,约占全国基础科研投入的20%。今年国家的预算为27亿元。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强国富民的重要基础,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证;要进一步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坚持把推动科技自主创新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坚持把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进结构调整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加快建设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是国家支持基础研究的主渠道之一,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报日前就自然科学基金管理的一些问题采访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陈宜瑜院士。 基金项目评审:毫无保留地依靠专家   记者:许多科技工作者已经把获得自然科学基金作为一种荣誉,自然科学基金的良好口碑来自于自然科学基金严格的评审机制,请介绍一下自然科学基金的运作体系。   陈宜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采取的是自下而上的模式,由科研人员自主申报,再进行评审立项。   自然科学基金面向全国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主要资助自然科学基础研究。每年自3月1日至3月31日受理项目申请,5月到6月由专家进行函评评审,9月公布最后评审结果,当年底进行第一次拨款。   2004年自然科学基金委共收到4万多份申请,经过评议、评审,最后约8000个项目得到资助,资助率为20%左右。   基金项目的评审一般按照初审、同行专家评议、专家评审组或专业委员会评审的程序进行。   自然科学基金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毫无保留地依靠专家。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管理规定》中,把“依靠专家、发扬民主、择优支持、公正合理”定为基金项目的评审原则,而其中又把“依靠专家”放在第一位。   所有的评审都完全依靠专家,是否立项、该拨多少数额的经费,都由专家决定,基金委相当于一个组织与执行机构,工作人员不干预评审。而参加评审的专家都由基金委各科学部来挑选。仅去年,参加评审的专家就有2万多人,20多万人次。   专家评审组的评审专家每两年更换一次。这两年基金委引进了一些海外专家,他们与国内部门较少利益冲突关系,发言更为直率。   除此之外,为保证项目评审的公正性,严格设立了5条回避规定:   1)自然科学基金委专职和兼聘人员不得申请或参加申请项目;2)参加评审的专家和工作人员回避直系亲属及可能影响公正性的申请项目的评审;3)自然科学基金委兼聘人员、同行评议专家和专家评审组成员回避本人所在单位和本人参加的申请项目的评议和评审;4)专家评审组成员和自然科学基金委兼职专家当年是申请项目负责人时,不得出席与该项目有关的评审会议;5)申请者可提出不超过三位不宜评议其申请项目的同行评议专家(须注明所属单位)并说明理由,供遴选同行评议专家时参考。与申请人同一单位的专家不纳入评审专家之列,如有师生关系,也尽力回避。   申请项目的创新能力、经费预算,全由专家独立判断,那么各位专家是否都能尽职尽责呢?自然科学基金委已经开始加强专家信用管理建设,对专家的评估主要从两方面考察:一是评估专家是否认真负责,着眼于其评议的有效性;二是专家的判断力与预见性。 基金项目管理:严格的动态管理与监督   记者:评审结束后,自然科学基金是如何管理和监督的?   陈宜瑜:立项之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与项目负责人签订项目合同,按年度进行拨款,经费直接拨至项目负责人依托单位,其单位负有管理与监督的责任,项目经费的5%划作该单位的管理费。   每个项目每年都要向基金委递交一份年度报告,报告其项目进展及经费管理情况。   重大项目每年至少召集一次学术交流和工作协调会议,负责向科学部报送项目研究工作年度报告、项目所属课题年度进展报告、项目中期进展报告、中期经费执行情况报告、项目及课题结题报告等。   年度报告出现问题的,将得不到延续资助拨款。   项目完成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组织就其完成情况进行同行专家评议,分为三四个等级,评价情况将与下一次申请挂钩,评为优秀的,在以后的申请中能够得到优先资助。最后的评议一是看培养人才情况,二是看其工作质量与工作态度。   “完成情况的评审并不完全以成败论英雄,基础科学的科学效益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可预见的;如果工作态度认真,也培养了很好的人才,最后仍失败了,自然科学基金是宽容这种失败的。基金委的宗旨是鼓励创新,宽容失败,为科学家创造一个宽松的科研环境”。   同时,自然科学基金委设有一个监督委员会,监督委员会成立于1998年,现有19名委员,都是科学家和管理专家,负责受理不端行为的投诉。另外,监督委员会开始试行派驻监督小组参加评审会,2004年组成了三个监督小组参加评审会,实地了解科学基金评审情况。 支持基础研究,坚持自由探索,发挥导向作用   记者:科技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您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怎样理解自然科学基金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陈宜瑜: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需求,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总体部署出发,我们确定科学基金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战略定位是:支持基础研究,坚持自由探索,发挥导向作用。这是在深刻理解基础研究的战略地位、发展规律和时代特征,深刻理解科学基金工作使命的基础上得出的一个重要结论。   第一,支持基础研究是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必然要求。   国家创新体系概念历史沿革近百年,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其内涵不断深化。当前普遍认为,全社会的知识基础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平台。加快建设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必须切实加强基础研究。   基础研究以认识自然现象,探索自然规律,获取新知识、新原理、新方法等为基本使命,是高新技术的重要源头,创新人才培育的重要摇篮,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建设先进文化的坚实基础,其战略地位日益攀升,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知识平台建设的核心内容和综合国力竞争的关键因素。不仅如此,当今的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科学王国异彩纷呈,新一轮科学革命正在孕育之中。世界各主要国家为了保持其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优势,赢得新的科学革命可能带来的发展先机,抢占未来科技和知识经济的制高点,纷纷采取对策,对基础研究优先部署、超前投入。面对这种形势,我们必须树立全局观念,增强参与全球科技竞争的意识,全面理解与贯彻国家科技工作的战略部署,坚定不移地支持基础研究,与国家其他科技计划紧密衔接配合,为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成果和人才储备。   第二,支持基础研究,必须坚持自由探索,发挥导向作用。   坚持自由探索有利于科学家充分发挥独特敏感和创造精神。爱因斯坦说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基础研究所研究的科学问题包括科学自身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两个来源”,其发展受“双力驱动”,既有来自科学系统自身不断拓展和深化的内部需求动力,也有来自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动力。无论科学问题来自何处,无论哪种动力驱动,要真正解决提出的问题,实现原始创新,只能依靠科学家自由探索、充分发挥想像力和创造力。   坚持自由探索有利于管理者自觉树立营造宽松环境的理念。基础研究具有厚积薄发的特点,进展往往难以预测,需要在宽松环境下长期积累才能取得突破。我们必须尊重科学规律,摒弃急功近利和浮躁情绪,坚持把有利于自由探索,有利于源头创新作为科学基金评审、资助、管理等各项工作的根本出发点,把坚持自由探索作为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需求、实现国家目标的根本保障。   发挥导向作用是实现科学基金配置科研资源战略引导功能的必然要求。设立科学基金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实现繁荣基础研究的国家目标而采取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作为国家面向未来的战略投资,科学基金有责任、有义务发挥导向作用。这种导向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通过科学的方式引导科学家围绕科学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开展长期的自由探索和创新研究。所谓科学的方式应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有机结合。即依靠科学家的群体智慧,将科学技术发展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需求,转化和凝炼为具有前瞻性、战略性、基础性和带动性的科学问题,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尊重规律,突出重点,汇集创新力量,攻克科学难题,在若干重要战略性领域实现突破。从科学研究自身发展和社会需求凝炼科学问题从而推动科学发展的事例均屡见不鲜。希尔伯特在1900年世界数学家大会上提出的23个数学难题,指引了数学一个世纪的发展,而晶体管恰恰是为解决真空三极管效率低下问题而发明的。二是通过科学基金的平衡与协调功能,发挥“四两拨千金”的作用,促进项目、人才、基地相结合,基础研究和教育相结合,实现国家科技资源的高效利用。三是通过科学基金的粘合与辐射作用,促进大学、研究机构和企业在基础研究领域的合作,引导社会资源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 尊重科学 发扬民主 提倡竞争 促进合作 激励创新 引领未来   记者:在中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后,全国各行各业都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在这样的背景下,基金委新时期工作方针是什么,怎样理解?   陈宜瑜: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必须牢牢把握战略机遇期,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弘扬科学基金工作优良传统,按照“尊重科学,发扬民主,提倡竞争,促进合作,激励创新,引领未来”的新时期工作方针,不断完善和发展科学基金制,努力提高科学基金管理工作水平。   尊重科学是科学基金工作的根本立足点。尊重科学就是要尊重科学规律,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尊重科学家的首创精神;崇尚科学精神,弘扬科学道德。尊重科学对于发展我国基础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在科技管理工作中对基础研究还存在一些认识误区,如不能全面认识基础研究的社会功能,片面强调其“物化”功能而忽视其教育和文化功能;缺乏对基础研究厚积薄发特点的深刻认识,片面追求简单量化的科研“政绩”而忽视营造有利于潜心研究的宽松环境。这些急功近利的做法加剧了学风浮躁的蔓延,可能从根本上导致科研资源的浪费和整体创新能力的下降。这些做法的思想根源在于不尊重科学。因此,我们要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破除那些违背科学规律、束缚创新思想的体制性障碍和其他制约因素,努力构建鼓励创新、支持创新、保护创新的宽松和谐环境,使科学基金资助工作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保护科学家“细听蝉翼寂,遥感雁来声”的科学敏感,引导科学家发扬“板凳须坐十年冷”、“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勇攀科学高峰。   发扬民主是履行管理职能的基本保证。首先要坚持“依靠专家、发扬民主、择优支持、公正合理”的评审原则,这是科学基金制的鲜明特色,是维护公正性的基础,是科学基金赢得科技界信任的根本保证。温家宝同志曾经指出,“科学基金制是科技体制改革的产物,是科学民主管理方法在自然科学研究管理上的成功应用”,“密切基金会与广大科研人员、科研单位和大学的联系,这一点是根本的”。要健全和完善以同行评议为核心的科学民主制度,充分依靠科学家群体实行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要不断完善保证科学家充分参与决策和管理的民主制度,确保科学基金配置的科学性、有效性、公正性。其次,要在科学基金管理的各个环节发扬民主作风,牢固树立密切联系科学家、真心依靠科学家、热情服务科学家的理念。第三,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支持学术繁荣。发扬学术民主,不能简单理解为少数服从多数,要体现科学性与民主性的统一。科学真理往往最先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要在充分听取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科学判别、慎重处理非共识的创新研究,保证各种学术思想都得到平等对待。要提倡健康的科学评论,不唯上,不唯我,不守旧,只唯实。   提倡竞争是科学基金择优支持的重要保证。首先,评审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择优的过程。没有竞争,就无从择优。其次,提倡竞争,就是鼓励科学家“敢为天下先”。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没有竞争就没有进步。科学的发展同样如此,基础研究的创新“只有第一,没有第二”。要鼓励科学家勇争世界第一,支持科学家广泛参与科学前沿的国际竞争,在世界上占有更多重要的“一席之地”。第三,提倡竞争,就是要完善平等竞争的机制,提倡规范、有序的竞争,而不是无序的、市场化的或恶性竞争。要构建平等竞争的平台,坚持“创新面前人人平等”,不以身份名望论高低,充分发挥竞争的激励作用。   促进合作是现代科技发展的必然要求。促进合作,第一要倡导合作精神,推动学科交叉,培育创新团队。在科学发展中,惟有形成竞争中的合作与合作中的竞争,才能永葆创新的生机与活力。在传统价值观念的影响下,我国的科学发展既比较缺乏有序、完全的竞争,又比较缺乏畅通、协调的合作,更缺乏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强强合作。学术界存在“文人相轻”的现象,有的甚至“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部门保护、单位保护、学科壁垒和学科保护也不鲜见。这些对科学发展都是不利的。学科交叉是孕育创新的重要途径。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等提出NBIC的概念,强调纳米、生物、信息和认知等领域的有机结合与融合,解决这样的问题,没有多学科领域科学家的强强合作是不可能的。第二,要拓展合作视野。当前基础研究的国际合作空前活跃,人类基因组等一系列多国参与的大科学计划相继出台。信息网络技术促进了研究资源和信息的流动。跨国和跨地域的合作研究组织迅速形成和崛起。我们要认清形势、把握机遇,不断扩大国际合作交流渠道,支持科学家广泛参与区域和国际合作研究。第三,要促进高等学校、研究机构和企业的合作,引导和促进他们在基础研究领域结成战略联盟,提升我国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我们还要树立全局观念,主动加强与国家层面科技管理机构之间的战略协作,共同加强基础研究顶层设计,促进公共科技资源共享机制的建立与完善,促进科研资源合理有效配置。   激励创新是科学基金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国科技竞争力还相当薄弱,自主知识产权短缺,核心技术长期受制于人,追根溯源,还是原始性创新缺乏。科学基金工作要始终坚定不移地把激励原始创新作为根本出发点,实施科技源头创新战略,不断完善有利于创新的工作机制,营造创新土壤,建设创新文化,最大限度地激发科学家的创造潜能,保护创新火花,扶植创新种苗,着力提升我国原始创新能力。   引领未来是基础研究的使命。基础研究的重大成果,推动了人类思想的一次又一次解放,促进了人类社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今天对基础研究的投资和支持,将为明天占领综合国力竞争的制高点奠定基础。作为支持基础研究的主渠道之一,从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定位出发,科学基金必须立足中国,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投资未来,发挥引领未来的作用。引领未来,要求我们树立投资未来的理念,对基础研究优先部署、超前投入。要通过支持源头创新,发挥基础研究的先导作用,为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和知识储备。引领未来,就是要发挥科学基金制作为国家创新体系先进制度的示范作用,引领基础研究资助与管理模式的制度创新与实践。   上述工作方针不是彼此割裂的,而是有机联系的整体。尊重科学,发扬民主,是支持基础研究的制度保障;提倡竞争,促进合作,是发展基础研究的基本途径;激励创新,是资助基础研究的重要目标;引领未来,是发挥基础研究先导作用的必然要求。只有“尊重科学,发扬民主”,才能准确把握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最大限度地集中科学家的群体智慧;只有“提倡竞争,促进合作”,才能真正弘扬求真探源的科学精神,最大限度地激发科学家的创造潜能。“激励创新,引领未来”,就是要通过实施科技源头创新战略,形成创新人才活力竞相迸发、创新思想源泉充分涌流的局面,发挥基础研究的引领作用,塑造科学技术繁荣发展的光辉未来。   我们要按照新时期工作方针,准确把握工作定位,发扬传统,求真务实,抓住机遇,开拓进取,努力使科学基金成为国家创新体系先进制度的实践者,国家战略利益的投资者,知识创新的组织者,创新人才的培育者,技术创新和知识转移的促进者,创新政策和决策咨询的参与者,创新环境和创新文化的建设者。   我们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科学基金管理能力建设,为完善和发展科学基金制,扎扎实实推进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而努力工作。 基金成就栋梁之才   记者:有文章指出,自然科学基金用20%的科研经费推出了80%的基础科研成果,您能否举例说明一下自然科学基金自成立以来取得了哪些成果?   陈宜瑜:用20%的科研经费推出80%的科研成果,这种提法不恰当,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一部分,自然科学基金的作用不好用量化指标来衡量,因为自然科学基金委有很多面上项目,项目比较小,而基金委鼓励创新,且宽容失败,注重科研项目的潜力,很多知名科学家最初都是从这儿起步的,然后再逐渐申请科技部的“973”等大项目,“973”有很多项目就是在科学基金项目中孕育的。但不能将这些科研成果的取得都归功于基金的支持。   18年来,自然科学基金委运用国家财政投入的约130亿资金,支持各类研究项目近8万项,稳定支持约6万名科技工作者从事基础研究,其中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约1.1万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331人,海外和港澳地区青年合作基金获得者441人。在推动我国基础研究和促进关键科技项目获得突破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在资助基础学科和发现、培养科技人才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2003年中国科技人员在国际权威的《科学》(Science)、自然(Nature)发表论文43篇,其中17篇(Science 9篇、Nature 8篇)论文标注曾受过科学基金资助,29篇论文的作者曾受过科学基金资助,占总发表论文篇数的67.4%。   《中国科学》刊登论文551篇,其中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的论文391篇,占71.0%。《科学通报》刊登论文518篇,其中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的论文323篇,占62.4%。   200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授奖2人,其中刘东生院士是我国地球环境科学研究领域的专家,他使中国在古全球变化研究领域中跻身世界前列,他曾受过自然科学基金多项计500余万元的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是国家科技奖励中的高等级奖项,自1956年至今我国先后仅有9次颁发过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2003年国家自然科学奖授一等奖1项,获奖人陈均远、侯先光、舒德干曾获得科学基金约18个相关项目的支持;授二等奖18项,其中16项(15项内地获奖成果)的获奖人均曾不同程度地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