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基金要闻 >> 基金要闻

 

    “混合”的学问(走进优秀国家重点实验室)——记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

    日期 2006-02-16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赵亚辉 王乐文  【 】   【打印】   【关闭

      图为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陈学俊院士(左)和郭烈锦教授正在探讨问题。   一走进西安交通大学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迎面而来的是密密麻麻的仪器和四通八达的管道,给人的感觉不像是来到一个权威科研机构,而像是进入一个工厂车间。   “别小看这些仪器,他们绝大部分都是我们研究人员自己设计和制造的,在世界上都属于‘独一份’,绝对是自有技术和独立知识产权。”实验室主任郭烈锦教授微笑着告诉记者。   “光听我们实验室的名字,可能大多数人会觉得很专业、很抽象。事实上,生活中有很多现象都属于多相流的范畴,比如倒可乐,再比如沙尘暴、泥石流、下雨雪等等。”郭烈锦说,“多相流科学其实是一门研究‘混合’的学问,就是研究具有两种以上不同相态或不同组分的物质共存并有明确分界面的多相流体流动力学、热力学、传热传质、燃烧与化学反应、生物反应动力学以及相关工业过程规律的一门新兴交叉科学。”   作为我国这一领域研究的领头羊,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起源于西安交通大学热能工程学科锅炉专业。在陈学俊院士的带领下,西安交通大学在国内率先开展两相流与传热的研究,1979年建成了我国第一个工程热物理研究所,1990年2月国家计委批准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1992年12月建成并通过国家验收。   10多年来,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的支持和资助下,在计算传热学领域,实验室取得一系列创新性成果:提出了组合网格思想,提出了判断稳定性的符号不变原理,提出了有界性判断的新准则,发现了翅片强化传热过程的新机理……这些成果促进了我国“计算传热传质学”学科的形成与发展,在国内外同行中影响显著,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研究成果还用于21个工程项目,对我国工业新产品的开发、国防与高新技术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自1990年开始,在自然科学基金的起动资助下,实验室逐步承担了一批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和核心、关键技术研发的项目和任务,包括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主持国家“973计划”项目2项,主持“863计划”课题2项,共承担完成各类科研任务有500多项。其中,不少研究成果在工业生产中应用,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实验室开发的环保节能型制冷剂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长岭、海尔、美菱等企业的冰箱制造中广泛使用,仅长岭一家已生产环保节能型冰箱250多万台;“类环状流微膜蒸发板翅式冷凝蒸发技术”是我国制氧领域50多年来第一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发明成果,已成为新一代制氧装置的关键技术,各项技术指标和运行性能全面优于国内外所有的同类产品;“超临界锅炉关键技术研究”对提高大型锅炉的设计水平和保证锅炉正常运行的可靠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已应用于上海锅炉厂和哈尔滨锅炉厂的设计之中……   经过10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实验室不断发展壮大,研究条件与装备有了极大的提高,有些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年轻学术骨干迅速成长,已形成了一支学科、年龄、知识结构合理的研究队伍。2004年,以郭烈锦为带头人的这支年轻团队,被批准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的首批创新团队;2005年,他们还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