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基金要闻 >> 基金要闻

 

    科学时报:均衡发展方可重点跨越

    日期 2006-03-27   来源:科学时报 基金专版5   作者:刘英楠  【 】   【打印】   【关闭

      “学科均衡协调发展是实现重点跨越的科学基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陈宜瑜院士日前撰文指出,学科的均衡布局、协调发展已成为我国亟须关注和准确把握的一个问题。建设比较完备的学科体系,是实现交叉融合、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前提,也是实现重点跨越的重要条件。   学科均衡协调发展为何如此重要?《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指出,基础研究具有厚积薄发、探索性强、进展往往难以预测的特点,本身要求对基础学科进行全面布局,突出学科交叉、融合与渗透,培育新的学科生长点;通过长期、深厚的学术研究积累,促进多学科协调发展和原始创新能力的稳步提升。   为此,一方面必须重视基本理论和学科建设,全面协调地发展数、理、化、天文、地球、生物等基础学科;另一方面基础学科之间、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科学与技术、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与融合,往往导致重大科学发现和新兴学科的产生,也应给予高度关注和重点部署。   基础研究竞赛的“热点”,构成当代科学前沿。《规划纲要》指出,微观与宇观的统一、还原论与整体论的结合、多学科的相互交叉、数学等基础科学向各领域的渗透、先进技术和手段的运用,已成为当代科学发展前沿的主要特征;而遴选科学前沿的一大原则,应是“具有良好基础,能充分体现我国优势与特色”的领域。   “良好基础”不能自发形成,“优势与特色”更需着意培养。陈宜瑜院士指出,当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学科间交叉融合、相互渗透的趋势日益明显。如果各学科不能均衡发展,个别弱势学科或落后学科就可能制约科技的整体发展,影响对复杂对象的深入研究、对科学规律整体认识的深化。为免出现这样类似“木桶效应”的后果,基础研究的学科发展布局更需全面考虑。   当今之世,知识成为社会发展的基础,综合国力的竞争前移到基础研究。我国作为快速发展中的国家,更强调通过基础研究解决未来发展中的关键、瓶颈问题,为此在《规划纲要》中部署了十个基础研究方向、四项重大科研计划。然而“事在人为”,正如陈宜瑜院士所说,学科均衡发展也是培育科技人才的基础,因为科技工作者要实现自主创新与突破,要有宽广的学术视野,也离不开扎实的学科基本功。   长久以来,社会上一些热门专业从者云集,“冷门”、“偏门”则门可罗雀,一些科研院所对此不以为意,认为院系专业设置本当“有所为有所不为”。陈宜瑜院士特别强调,重点领域部署中应贯彻的“有所不为”方针,切不可简单移用到学科体系规划上。事实上,在深具战略意识的科研管理者眼中,国家太大、需要发展的方面太多、各类人才的成长更需全面演练环境,所有学科是“一门都不能少”!   我们看到,作为我国支持基础研究主渠道之一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制定的“十一五”四项战略中,“源头创新战略”明确要求“完善学科布局,推动学科交叉”,“科技人才战略”也提出“促进基础研究与教育相结合,加强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希望这些措施,能为推动各学科的均衡协调发展再立殊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