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基金要闻 >> 基金要闻

 

    绘制“数字中国”(走进优秀国家重点实验室)——记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日期 2006-03-30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田豆豆  【 】   【打印】   【关闭

       图为李德仁院士(右二)正在指导实验室的青年科技工作者研究课题。                          田豆豆摄   走进武汉大学测绘校区,闹市的喧嚣渐渐被抛在身后。穿过一座石门,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小楼蓦然出现在绿树丛中。楼并不高大张扬,这就是我国测绘学科唯一的一所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全国为数不多的“优秀国家重点实验室”之一。我国摄影测量学的鼻祖中科院院士王之卓是它的创始人,两院院士李德仁现任该实验室主任。   从1989年成立至今,它使我国实现了传统模拟测绘向数字测绘的更新换代,加快了我国“数字中国框架”建设的步伐,把我国航测遥感学科带到了世界三大强国之列。   在实验室会客厅,记者看到了一大一小两头金光灿灿的牛形雕塑。实验室副主任李平湘教授介绍:“2004年,在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20周年总结表彰大会上,我们实验室被授予先进集体称号,再次获得‘金牛奖’。用‘牛’是为了表彰勤勤恳恳,埋头苦干做基础研究的精神。”   不过,李德仁院士认为埋头研究之前更需要“抬头看好方向”,他自豪地说:“我们实验室的定位是‘地球空间技术’这一学术最前沿,而且这一技术关系国家安全经济建设,中国的数字地图必须由中国人自己掌握。”   看准方向之后,实验室较扎实攻关,系统地提出和完善了地球空间信息学的理论框架和技术体系,参与解决国际上本学科的一系列重大难题。它提出了数字摄影测量中自动影像匹配的一种核心算法,与该方法的影像相关的速度目前仍是国际上最快的;它提出了机载GPS动态测量中的“动态图形数据检验法”,解决了高动态GPS测量中的数据处理问题;它提出了“三维空间数据模型”,为建立城市三维地理信息系统奠定了基础。   “我们的自主创新是从概念、理论到算法、再到软件、产品、市场的一条龙的创新。”李德仁院士说:“我认为,应用科学的基础性研究不能产业化,就不算完成任务。”现在,实验室在摄影测量与遥感领域,形成了从扫描矢量化数据采集、一体化空间数据管理、空间查询与分析、地图制图、三维数字城市GIS和互联网GIS整个技术体系;形成了国内外唯一的由一个实验室自主研制开发的从GPS到DPS(数字摄影测量系统)到与GIS软件集成的系统,开发了自主版权移动测量系统和汽车导航系统;在多媒体通信领域,建立了视频、音频数据压缩、语言识别与合成、多媒体通信等技术体系,开发出视频会议和移动视频终端系统等产品。   实验室还以这些创新技术孵化了4家年产值上亿元人民币的高新技术企业。利用这些技术和软件,我国地理信息测量实现了“计算机代替人眼”、“飞机航测代替实地测量”的飞跃,大大减少了野外工作量,提高了测量精度。200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吉奥之星”GIS系列软件,打破了国外GIS软件“一统天下”的局面,用它开发的一系列地理信息应用工程,已广泛应用到我国的国土、测绘、国防、电力、市政、交通、水利、林业、海洋等各个行业和领域,使我国用自己的技术向着“数字中国”昂首阔步。   百姓也越来越多地分享了这些科技成果。去年,武汉市在江汉区试点的“网格化管理法”就是依托该实验室开发的软件系统,将该区划分为1003个网格和75个管理区。各类城市管理中可能遇到的所有事件,如污水漫溢、无证行医举报、社区居民求助都能通过街头“网格化监督员”的专用“城管通”手机即时传达给政府部门,而政府的工作效率也在系统中全程显示,成为改进工作的依据。今年2月,武汉市决定将该系统推广到全市,市长李宪生说:“李院士开发的系统在全国试行‘网格化’的城市中是最先进的,而且是自主开发的,费用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