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基金要闻 >> 基金要闻

 

    姚建年:“杰青”把我带入国家科研主渠道

    日期 2006-04-10   来源:科学时报   作者:张双虎  【 】   【打印】   【关闭

      “杰青”带来很好的开始   “就像一架飞机,它把你推到跑道上来,给了你起飞的必要条件,让你基本上可以冲起来。”提到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对自己的帮助,中科院化学所副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姚建年提高了语调说:“杰青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开始。”   1992年,姚建年在日本攻读博士期间,就在《自然》上发表了《三氧化钼薄膜的可见光变色效应》的论文。姚建年的这篇论文也是无机半导体薄膜光致变色材料领域中发表在《自然》上的第一篇文章。直到几年后,美国再生能源实验室才又发表过一篇,这一成绩引起学术界对姚建年的注意。   1994年,姚建年回国到感光所做一个王宽诚科研基金项目。听了当时还是中科院常务副院长的路甬祥的一番鼓励的话后,在日本留学和研究8年的姚建年对当时国内的情况有了一个基本的判断:国家在快速发展,尽管一时科研条件不是很理想,但有些困难只是暂时的。“后来的情况也印证了我最初的判断,选择回国做研究是对的。”   在姚建年所研究的新型变色材料领域,实验非常重要,而实验仪器又很昂贵。比如一台必备的吸收光谱,算是较便宜的仪器了,就需要十几万元。1995年,姚建年获得首届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他觉得可以开始做点事了。“当时如果没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的资助,那我可能不会那么快就回国工作了,因为回来搞研究的基础条件一点都没有”。同年8月,姚建年从日本回国,开始筹建自己的实验室。   从桌椅到学生都是借来的   回国后,感光化学所给了姚建年一间30多平方米的空房子,他开始筹建自己的实验室。“当时也说不上是筹建,就是有个地方能做事。”姚建年说:“那时候什么都没有,不要说仪器设备,连办公桌也是从别的地方搬来的旧桌子。”姚建年从原感光所副所长陈萍老师那里“转借”到一个南开大学的研究生,就这样一个导师带着一个学生开始了研究工作。   实验室筹建伊始,因为买不起实验设备,他就和所里别的实验室共用,为了省点经费,他也曾到所外去搞实验。姚建年的研究领域是化学中的物理化学分支,这一理化学科交叉背景也让他在克服实验困难时派上了用场,他后来的科研工作也从中受益匪浅。“那时候舍不得花钱,除了杰出青年基金的20万元,没有其他钱。做实验都是四处打听,看谁有实验设备,能不能和他们合作。当时物理所有几个我们一起回国的,相互认识,我时常过去和他们聊聊,一方面可以交流思想,一方面想在实验上取得些方便,看能不能跟人家合作。”   这样的情况持续了大约半年时间。1996年1月5日,路甬祥院长带着基础研究局局长钱文藻、高技术局局长顾文歧到所里看姚建年以及他筹建中的实验室,为他的实验室解决困难。路院长此行给他的实验室带来了价值十几万美元的实验仪器设备,“基本上把研究所需要的设备都配备齐了。可以说对实验室进入轨道给予了有力的支持”。   当时感光化学所所长佟振和,把姚建年和几个从国外回来的学者组成一个“青年实验室”,由姚建年任实验室主任。通过几年的努力,实验室规模不断扩大,已形成一支精干的研究梯队。目前他的实验室学术气氛浓厚,空间也有较大的拓展,并配置有先进的仪器设备。实验室承担了多项国家重大项目,在这一领域作出了不错的成绩。   庆幸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缘分   2005年,国家青年基金实施10周年时,基金委进行了一次“我与科学基金”的征文,姚建年很快给基金委投去了一篇文章,表达自己对基金的感激。“因为感受确实比较深,我写得非常认真,我很庆幸能结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姚建年说:“我和基金委工程与材料学部副主任高瑞平他们都比较熟悉,经常和学部交流我们的工作,学部对我们的研究情况非常了解,也比较信任。所以我们能不断地取得基金的资助。”   在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后,姚建年带领的实验室又获得过两个面上项目,一个重点项目,2002年又拿到基金委的“创新群体”,今年创新群体又得到了滚动支持。姚建年说:“当你作出一定成绩,得到同行的认可之后,再申请其他基金,申请‘863’、‘973’等其他国家重大项目或课题就容易了,我们就这样一步步进入了国家科研的主渠道。”   在姚建年的带领下,他们的实验室成果不断。他们利用超分子化学方法首次成功制备了变色性能良好的无机/有机复合薄膜材料;提出了超分子体系内质子—电子协同转移新机理,发现了贵金属对传统变色材料的变色增幅作用,提出了Schottky结的增幅原理;用分子沉积膜方法首次制备出单层的光致变色超薄膜,薄膜厚度小于2nm,为研究超薄功能薄膜以及新型分子变色器件奠定了基础;姚建年还把超分子化学的思想引入到材料领域里来,利用无机—高分子,无机—无机复合,用溶胶—凝胶法成功地制备出良好的蓝光敏感的薄膜,为我国拥有完全知识产权的新一代蓝光存储材料的设计奠定了基础。在国际纳米研究浪潮的推动下,姚建年率先开展了有机纳米体系光化学与光物理的研究工作,成功地将纳米材料特异性研究从金属、无机半导体拓展至有机小分子领域,揭示了有机分子纳米体系不同于金属和无机半导体的新特点,为有机纳米光功能材料的设计和制备提供了理论基础,为研制和开发新型光功能材料、构建新型光电功能器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途径。在姚建年研究成功的启发下,国际上先后有十几个研究组开展了相关的研究。   2004年,姚建年等以成果“若干新型光功能材料的基础研究和应用探索”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十几年里,他培养博士后、博士、硕士共19名,其中一名获中科院优秀博士后称号;一名获中科院院长奖学金特别奖,同时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三名获中科院院长奖学金优秀奖。   在“我与科学基金”的征文中,姚建年写道: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给了我一个好的开始,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项目使我们的创新工作不断地深入并开辟新的生长点,而创新群体基金更使我们的研究工作进一步升华。我庆幸我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缘分,我更期待着在科学基金的支持下继续为我国的科学研究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