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基金要闻 >> 基金要闻

 

    做坚实的“科学材料”(走进优秀国家重点实验室)——记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

    日期 2006-04-20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徐元锋  【 】   【打印】   【关闭

    上图:实验室年轻的研究人员、博士谭军正在操作聚焦离子转流机。     “人类历史也是一部利用材料和创造材料的历史,从刀耕火种时期的石器、陶器,到信息时代的半导体和磁性材料,材料的发展水平标志着社会进步的水平!”日前,在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实验室主任助理徐坚向记者“科普”道:“材料本身的结构与运行是一个复杂而有趣的课题,譬如生活中常见的钢铁,就有2000多个品种,4000多种规格!我们的研究对象涉及金属、陶瓷、微电子互联、碳以及磁性材料,甚至包括材料的‘疲劳’和‘断裂’!”   徐坚说,未来将是生物和信息科学的时代,而材料科学是基础。从1985年开始,国家先后在中科院沈阳金属研究所建立起“固体原子像开放实验室”和“材料疲劳与断裂”、“快速凝固非平衡合金”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然而,在材料科学新的发展态势下,原有的国家实验室在体量、学科覆盖面和运行机制等方面日益显示出不足。2000年10月27日,科技部正式批准组建“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新的实验室整合了原有三个实验室的资源,并逐渐发展扩充为七个研究部。   “在科学实验的过程中,一些新材料被不断发现,但要掌握这些材料的性能,要做许多基础性的工作,这就是我们的工作,”今年41岁的实验室主任卢柯院士告诉记者,纳米材料领域许多基础性的研究离应用很远,甚至最后不能应用,但研究的过程也是知识积累与创新的过程:惟其基础,许多创新才更有革命性的意义,我国也有更多站在世界材料科技前沿的机会,但这更需要研究人员踏踏实实的付出——“甘心做科学界坚实的基础性材料!”   为了鼓励研究人员多出原创性或者系统、深入的研究成果,实验室“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制定了一项特殊的“优惠政策”:在对研究人员的考核评价中,论文或专利的数量不与任何收入或利益挂钩,仅考核代表性研究工作在国际上同领域的影响力以及工作的原创性。卢柯院士解释说,之所以改革现行的科技奖励及评价体制,是为了净化学术环境,给研究者相对自由的研究空间,支持他们开展长远目标与挑战性课题的研究,以更有利于原创性成果的出现。   如今,实验室与国际接轨,建立起一套新的管理体制——“理事会下的所长负责制”,与传统的学术委员会相比,增加了上级主管部门等成员,能够使实验室更及时、清楚地了解国家的战略需求;实验室各层级都是聘任制,在明确职责的情况下,“上级”不干预“下级”的运行和日常管理;成立由室主任、主任助理、各研究部主任组成的“实验室管理委员会”,共同商讨制定实验室学科建设与发展战略,评价考核实验室拟聘用的高级人才,协商制定实验室固定运行费的使用与预算方案等,做到民主协商,公开透明。   记者在实验室采访,还真有些不习惯——采访结束,不少人伸出手说:“谢谢你这么有效率的采访!”实验室里每个人都很忙,但也有很多人根本不在实验室:出国讲学、访问了。卢柯说:“我们在有些领域已进军国际前沿,下一步的目标是建设国际一流的实验室,就好像体育选手不经常参加国际比赛拿名次,怎么能叫国际水平呢?”好一个国际水平!实验室运行5年间,共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7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100篇(其中SCI收录期刊论文803篇),国际学术会议特邀报告88人次,被授权国际发明专利4项,国家发明专利85项,“纳米结构铁的低温氮化”等代表性研究成果登载在《科学》等国际权威学术期刊上。实验室还培养出博士学位研究生104人,硕士学位研究生45人,更多的“材料科学分子”正在成长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