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基金要闻 >> 基金要闻

 

    科技日报:关注未来的长远眼光——《全球变化及其区域响应》重大研究计划回眸

    日期 2006-04-28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陈彬  【 】   【打印】   【关闭

      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土地退化、物种灭绝和资源匮乏等一系列重大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使地球科学面临严峻挑战。全球变化研究,已成为各国政府和社会公众广泛关注的规模最大的国际科学活动。   中国位于地球环境变化速率最大的季风区,其环境具有空间上的复杂性、时间上的易变性;对外界变化的响应和承受力具有敏感和脆弱的特点。我国又处于经济发展、人口压力剧增的时期,人类活动对环境的扰动显得尤为突出。中国全球变化研究具有独特的地域优势,其典型区域在全球变化下的响应研究就显得非常重要。   为了更好地满足国家在此领域的战略需求,2002年9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启动了《全球变化及其区域响应》重大研究计划。这是一项为期10年—15年的中长期计划,也是一个在“全球变化及其区域响应”这个统一明确的科学目标之下,有效地组织不同学科、有机地整合与集成不同学科背景、不同学术思想和不同层次的项目。其宗旨在于,通过组织和支持对围绕全球变化及其区域响应的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科学问题的研究,揭示我国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影响,剖析环境变化的自然和人文因素,为我国典型区域在全球变化背景下的合理发展提供对策和决策依据。科学目标   以东亚大陆及近海海域若干全球变化的敏感区域为对象,以碳氮循环、水循环和季风环境演化为核心,研究亚洲季风区海—陆—气相互作用及人类活动对区域环境变化影响的机理,获取该区域环境对全球变化的响应方式、响应途径、作用过程、动力机制及未来变化趋势,从而为我国在水安全、食物安全及国际公约中的国家立场等方面提供科学依据。核心科学问题   根据国际全球变化研究的发展趋势,围绕总体的科学目标,重大研究计划《全球变化及其区域响应》着重探索以下五个核心科学问题:   1.海洋环境的变异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   2.东亚季风环境的演化及其与全球变化的关系;   3.海—陆—气相互作用与水分循环和全球变化的关系;   4.关键区域生态过程与生态安全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反馈;   5.全球变化及区域响应中的若干物理、数学问题。   该计划实施4年来,围绕研究领域中的核心科学问题和方向,遴选出了一批不同学科背景、不同学术思想和不同层次的项目,获得了大量的观测资料,取得了一批重要的阶段性成果:   ——近百年来中国气候转型。从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东部降水呈现出明显的南涝北旱的特征,科学界对气候转型事件的形成机制所知甚少。研究计划实施几年来,研究者综合已有的多种观测资料和研究成果,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以期找到影响中国气候转型的动力因子,明确气候转型事件的发生过程与机理,以及构建出气候转型的前期信号结构。   ——南海生物地球化学和生态系统。研究者获得第一手的观测资料,发现了很多新的事实。比如对南海的碳循环的研究,对正确认识陆架边缘海在全球碳循环中的作用意义显著。   ——中国温带草地生态系统。研究者进行了野外试验观测,获取了大量第一手数据;通过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区域尺度上综合、系统的研究,在我国温带草地碳储量的分布及变化、草地优势种生理生态功能属性、植被生产力对降水变化的响应机制、放牧及土地利用变化对主要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机制、不同尺度生态系统模型的建立及其在系统分析中的应用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基于我国特有的历史和资料,在该计划的实施过程中,研究者对古气候记录进行了详实的研究。围绕着古气候的重建工作,研究者利用不同手段、通过多种途径获得了大量数据,解释了许多新的古气候记录事实,大大丰富了我们对东亚季风形成演化的认识。   2006年2月,国家自然基金委对此重大研究计划进行了中期评估,评估专家组认为:“该重大研究计划的整体框架和方向的设计是科学的,其实施也卓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