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基金要闻 >> 基金要闻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对德合作与交流成果显著

    日期 2006-05-12   来源:情况交流   作者:国际合作局 鲁荣凯 张梅 范英杰  【 】   【打印】   【关闭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C)成立20年来,一直非常重视和发展国际合作。到目前为止,NSFC已与64个国外科学基金组织、科研机构以及国际组织建立了正式的合作关系,共同资助合作研究项目、学术研讨会等双边和多边合作与交流活动。通过这些稳定的合作与交流渠道,为我国科学家搭建了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平台,支持了一大批高水平的合作研究项目和优秀人才,有力地推动了科学基金事业的发展,促进了人才培养,为我国基础研究走向世界和在国际舞台上占领一席之地创造了条件,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NSFC非常重视与德国的合作,自成立以来,通过不同的合作渠道和形式资助了我国科学家与德国科学家各种双边合作与交流活动。德意志研究联合会(DFG)是最早与NSFC签署双边协议的国外基金组织之一,也是NSFC最重要的合作伙伴之一。自1988年签署合作协议以来,双边关系和双边合作稳步发展,合作规模不断扩大,合作层次不断深化,为两国科学家开展合作与交流搭起了桥梁和平台,成为中德科技合作的主渠道之一,在中德科技合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NSFC-DFG双边关系的发展历程   NSFC与DFG的正式交流始于1987年9月,两个机构签署了“共同纪要”。 1988年3月25日,双方在京签署“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德意志研究联合会科学合作协议”,主要资助两国科学家互访、合作研究和双边研讨会,双方拟定每年人员交流数额为50人月。1992年10月8日,鉴于双边合作的顺利发展和两国科学家合作与交流的需要,双方签署了谅解备忘录,将交流量增加到每年100人月。1995年11月13日,在良好合作的基础上,双方签定了关于共同建立中德研究促进中心的协议,创建了全新的合作模式,时任中国总理李鹏和时任德国总理科尔出席签字仪式。2004年7月19日,双方续签合作协议,除确定继续支持两国科学家合作研究和双边研讨会外,决定在双边协议框架下共同支持两国科学家开展实质性合作研究,进一步确定了双方机构项目主任交流计划,为扩大和深化双边合作提供了新的合作框架。2005年4月11日,双方签署“中德跨学科重大合作研究项目”协议书,为两国科学家提供了开展跨学科合作研究的平台,以促进两国科学家开展具有国际水平的长期合作,推动跨学科合作和促进青年科研人员的培养,它标志着双边合作进一步深化和扩大。   二、近年来NSFC对德合作的基本情况(中德科学中心项目除外)   从项目类型上划分,NSFC的对德合作可分为一般合作与交流项目和重大合作研究项目。一般合作与交流项目包括人员交流、合作研究、双边研讨会等。近年来,中德双边合作保持了稳步发展,实质性合作逐渐增多。   2001~2005年,中德一般合作与交流项目共计448项,NSFC投入经费约818万元;为了支持中德科学家围绕重大的科学问题开展实质性合作,2001~2005年,NSFC共批准了中德重大合作研究项目15项,批准经费1062万元。其中,在NSFC-DFG协议框架下,共资助双边研讨会19个、合作研究项目183个,中方经费约545万元。同时双方共同支持重大合作研究项目2个,中方资助经费160万元。   为促进双方机构项目管理人员之间的了解与合作,自2002年起,NSFC和DFG开始互派项目主任到对方机构访问,了解对方的基本情况和研究项目的资助情况,参加项目评审并到对方大学与学术研究机构考察访问。实践证明,这种交流与合作对增进相互间的了解、促进双边合作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受到了双方领导层的重视和项目主任的欢迎。从2004年起,这项交流活动以“项目主任交换计划”的形式继续开展,以更好地促进双边深入和持续的交流。   三、中德合作富有成果   科学基金中德合作十多年,从无到有、从一般交流到合作研究再到实质性合作研究,在促进科学研究和基金项目的高质量完成、推动我国科研走向国际舞台、提升我国科研的国际竞争力、培养高水平人才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促进科学研究   对49位曾获得自然科学基金对德合作与交流项目资助2次以上的我国科学家的问卷调查结果的统计显示,与对德合作与交流项目直接相关的科研产出情况十分令人鼓舞,合作与交流促进了我国科学家的科研产出,有关统计结果如下表所示: 中德合作与交流项目产出统计 共49人共获得198次资助 英文论文 SCI论文 中外合作发表 中文论文 会议论文 论文总数(篇) 609 427 305 211 220 篇/平均每人 12.43 8.71 6.22 4.31 4.49 篇/平均每次 3.08 2.16 1.54 1.07 1.11   中德“寒武纪生物大爆发的环境和生物过程研究”是NSFC与DFG共同支持的一个涉及10多个在研基金项目、30余名不同学科领域的科研人员的多学科合作研究项目。据不完全统计,项目实施5年来发表英文论文90余篇,其中SCI论文58篇,中外合作发表英文论文40篇;1部国际SCI杂志的400页左右的专辑正在编辑中;发表中文论文23篇;会议论文103篇,口头报告30次;出版中文专著4部,英文专著3部,其中合著1部。中国科学院南京古生物研究所朱茂炎研究员在NSFC与DFG共同支持下,自2000年与德国开展合作,所发表的与合作研究直接相关的论文共49篇,其中英文论文42篇、SCI论文20篇、中德合作论文18篇,第一作者论文19篇。   2.推动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高质量完成   基金国际合作是为基金中心工作服务的,中德合作与交流项目对基金项目的高质量完成起到了重要作用。例如,浙江大学赵新兵教授依托两个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与德国航空航天中心材料研究所开展了热电材料研究领域的合作,前后分别执行了3个国际合作交流项目,利用对方仪器设备进行实验研究,共同讨论分析研究结果,合作发表学术论文,对基金项目的顺利完成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2003年以来,其课题组在热电材料领域标注基金项目资助的20篇SCI论文中有18篇部分利用了合作研究的实验结果。华东理工大学近代物理研究所张鉴祖教授与德国同行的合作课题是其依托的基金项目的核心问题,合作研究推进了基金项目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SCI国际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15篇,平均影响因子为4.128,研究成果获国际物理学界关注。   3.推动我国科研走向国际舞台、提升我国科研的竞争力   通过合作研究可以密切跟踪国际前沿发展,参与国际竞争,扩大我国学术界的国际影响,提升了我们的国际竞争力。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李君清教授与德国科学家近3年的合作,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共发表SCI论文20篇,其中5篇为合作发表;特别研究并预言了超重高自旋同质异能态的存在及性质,有关文章在Phys.Rev.Lett. 上发表,而且由于研究成果可能给出合成超重核的新途径,得到了国际同行的普遍注意,其课题组借助对德合作项目与世界上最重要的超重核研究中心(GSI, Dubna)建立了联系及合作交流关系,并已经引起了国际上对我国合成超重核理论研究的关注,对课题组今后的工作将会有很大的帮助和促进。福州大学郭永榔教授通过开展对德合作,提高了中方铅酸蓄电池研究领域在国际上的研究地位和我国在铅酸蓄电池产品制造的水平和国际竞争力。郭教授已在国际铅酸蓄电池会议上连续担任四届“国际铅酸蓄电池顾问委员会委员”(1996~2008),并在国际电化学权威杂志上发表了30余篇SCI论文,被SCI杂志引用100余篇次。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董云社教授通过与德方长期的合作研究,已合作发表研究论文近20篇,SCI论文12篇,其中合作发表的1篇SCI 论文引用高达43次,对提升我国相关研究在国际上的影响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北京大学江大勇教授与中德合作研究相关的研究论文分别发表在德国、美国、英国等国际一流专业学术刊物上,都经过了国外评审专家严格而科学的评审,在国际会议上的报告也都引起了学界的关注。通过合作,使我国在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研究方面有了一定的主导作用,在本学科领域占据了一定的国际地位。   4.互利互惠、优势互补,充分体现了合作附加值   在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资助下,中德科学家通过平等、互惠、互补的基础上开展合作与交流,取得了1+1>2的明显效果。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高俊研究员与德国开展合作研究后,双方经过充分交流、磨合,将研究领域拓展到俯冲带深部流体作用的多学科综合研究,突破了已往研究工作的不足,实现了将变质流体、岩浆流体、构造流体等深部流体研究的有机结合,研究已经提升到洋壳再循环、壳幔相互作用的学科前沿,中德合作项目的实施提高了双方科学家的创新能力。北京林业大学林杉教授课题组的对德合作主要针对我国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在合作中充分发挥中方在常规分析、田间试验所需人力资源方面的优势和德方在测试设备与技术手段以及经费方面的优势,圆满地完成了合作研究项目。与德国在相对论重离子碰撞实验和有关理论研究方面开展合作的清华大学庄鹏飞教授认为,与德国Heidelberg等3所大学的合作对双方都产生了重要且长期的作用,对于在今后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内的研究都有影响。董云社教授通过对德合作,不仅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而且吸引了德国科学家来我国进行实质性合作研究,双方已完成在我国建立联合实验室的计划,为实现长期的合作交流和人才培养提供了基地。   5.促进人才培养   专家们认为,对德国际合作与交流在独立或联合培养博士生、硕士生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通过国际合作使我国青年科研人员有机会了解学术前沿、开阔视野并得到锻炼,加速人才培养,使他们有机会在国际学术活动中充分展示他们的才华和科研成果或争得一席之地,在相关的国际科研领域崭露头角。中国农业大学张福锁教授得到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资助5次,直接从中受益的博士研究生21人、硕士研究生18人,青年教师7人。第二军医大学王红阳教授得到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资助3次,共培养博士生和硕士生8名、硕士生6名、青年研究人员6名,开展国际合作研究发表在Gastroenterology,Hepatology,Biochemitry等杂志上的论文主要由35岁以下的青年科技人员完成,他们后续的研究课题得到了10项以上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已成为学科建设的主力军。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邓祖淦研究员获得了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资助12次,其课题组的优秀青年科研人员通过对德合作与交流已成为相关领域的杰出的研究人员,同时也吸引了在德国受过良好训练的青年学者回国并成为国内相关领域的学术带头人。与德国马普学会有着近20年交流与合作的邓祖淦研究员认为,由于自然科学基金委坚持了长期稳定的国际合作支持,使得许多青年学者都能去德方开展合作研究,获得当时在国内得不到的研究上的训练和对整个学科发展的认识,这是许多人后来成为研究骨干的原因。目前我国在宇宙学、星系形成和演化领域已经有了一支有相当水平的年轻队伍,与马普学会的合作在其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回顾中德合作历程与发展,展望未来,我们相信,随着科研国际化的发展和我国科技与经济实力的逐步增强,为满足我国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的规模将更加扩大和不断深化。作为对德科技合作的主渠道之一,NSFC对德合作与交流也将继续不断发展和取得新的成果。中德合作必将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