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基金要闻 >> 基金要闻

 

    临近空间飞行器的发展趋势和重大基础科学问题研讨会在京召开

    日期 2006-05-12   来源:情况交流   作者:数理科学部 詹世革 孟庆国 刘青泉 汲培文  【 】   【打印】   【关闭

      近空间(Near Space)是指距地面20~100公里的空域,由于其重要的开发应用价值而在国际上引起广泛关注。近空间飞行器是指只在或能在近空间作长期、持续飞行的飞行器,其具有航空、航天飞行器所不具有的作用,特别是在通信保障、情报收集、远程打击、快速突防、电子压制、侦察监视和预警等方面极具发展潜力。   为了研讨近空间飞行器的关键基础科学问题,探讨发展近空间飞行器的有效途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科学部于2006年4月17~18日在北京组织召开了“临近空间飞行器的发展趋势和重大基础科学问题研讨会”。此次研讨会得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中国科学院和高等院校等相关部门和专家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响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陈宜瑜院士、副主任沈文庆院士、国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王希季院士,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王永志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航天航空部门有关领导以及相关领域专家80余人出席了会议,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20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计划局、政策局、办公室、数理科学部和工程与材料科学部等有关同志参加了会议。   开幕式由数理科学部常务副主任汲培文研究员主持,陈宜瑜主任在开幕上发表重要讲话。他首先介绍了科学基金目前的形势,2006年基金受理情况和资助计划,以及“十一五”期间科学基金的发展态势。他强调指出:1.科学基金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战略定位是“支持基础研究,坚持自由探索,发挥引导作用”,新时期的工作方针是“尊重科学,发扬民主,提倡竞争,促进合作,激励创新,引领未来”;2.基础研究所涉及的科学问题包括科学自身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两个来源”,其发展受“双力驱动”。从科学基金资助实际情况看,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对基础研究的推动力已经大大超过单纯的科学自身发展的吸引力,基础研究不应再区分为纯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3.“十一五”期间,科学基金要积极促进学科均衡、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花大力气支持优秀人才成长,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杰出科学家和进入国际科学前沿的创新团队;4.经过试点证明,重大研究计划是一种比较成功的资助方式,但现在看来还不够成熟,需要进一步探索实施的模式。重大研究计划要围绕科学自身发展或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基础科学问题,选择目标比较明确的方向,坚持有限目标,在一定的时间内能做出工作。即针对选择有限的方向或领域,确定明确的科学目标,给予稳定支持,通过集成升华,最后实现重点跨越。使中国人的研究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产生影响,甚至在某些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进入国际先进行列;5.“空天飞行器的若干重大基础问题”重大研究计划经过前期的努力,进展顺利。希望以此次研讨会为契机,认真调研国际上尤其是发达国家近空间飞行器的发展状况及趋势,探讨学科交叉与集成。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等建立更密切的联系,结合国家需求提炼重大基础科学问题,开展基础研究。   此次研讨会邀请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一研究院、“空天飞行器的若干重大基础问题”重大研究计划指导专家组组长崔尔杰院士、西北工业大学张立同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五研究院第502研究所吴宏鑫院士、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第611研究所聂海涛研究员、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第14研究所安复兴研究员、国防科技大学王振国教授和空军司令部军事理论研究部朱荣昌研究员作大会报告。与会专家就近空间飞行器的需求背景、发展状况、关键技术和科学问题等进行了研讨,还对应称为“近空间”还是“临近空间”进行了讨论,认为目前虽存在着这两种叫法,但称为“近空间”更为准确。大家认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组织召开近空间飞行器基础科学问题研讨会非常必要和及时,探讨和凝练近空间飞行器的基础科学问题对近空间飞行器的发展将起到重要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支持基础研究,定位明确,希望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及中国航天航空集团等工业和技术部门做好进一步衔接,统筹规划,联合攻关,发挥整体优势,为我国的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