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基金要闻 >> 基金要闻

 

    陈宜瑜:发展科学基金制 推动自主创新 建设创新型国家

    日期 2006-05-23   来源:科学时报   作者:陈宜瑜  【 】   【打印】   【关闭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党中央、国务院适时做出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明确提出基础研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目标之一。在这一形势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迎来了20华诞。全面总结20年的实践经验,深刻认识科学基金肩负的神圣使命,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筹划未来,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发展和完善科学基金制,对于繁荣基础研究,推动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充分认识实施科学基金制的重大意义   20世纪80年代,是中华民族摆脱思想藩篱,走向全面改革的时代;是东方巨龙冲破阴霾迷雾,开始蓄势腾飞的时代。在举国思变图强的感召下,89位科学家乘改革开放之春风,寄振兴中华之豪情,致函党中央、国务院,建议设立面向全国的自然科学基金,推动我国科技加速发展。此议得到党中央、国务院批准。1982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基金正式启动,标志着科学基金制这一新生事物在中华大地萌生发芽。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对基础研究和部分应用研究工作,逐步试行科学基金制。”“设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和其他科学技术基金会”。同年,小平同志进一步强调:“成立国家科学基金委员会大家都会赞成,不会反对。这是新生事物,先干起来再说。”1986年2月14日,国务院发出《关于成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通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正式诞生,科学基金制在我国开始全面实施。   实施科学基金制是党和政府应对世界科学技术发展趋势、推动我国基础研究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决策。20世纪80年代,世界新技术革命浪潮涌动,科学发展日新月异,带来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变革,世界主要国家科技实力乃至综合国力竞争的前沿已经明显推进到基础研究领域。党和政府着眼于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大势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需求,设立科学基金,稳定支持基础研究,为我国基础研究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实施科学基金制是党和政府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进科技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举措。科学基金制是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成果。实施科学基金制就是要把平等竞争和激励创新的机制引入基础研究,克服行政拨款方式的某些弊端,实现知识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不断推进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的科技体制的建立与发展。   实施科学基金制是党和政府尊重科学家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推进科学民主管理的重要里程碑。设立科学基金制的倡议来自科学家,科学基金的管理依靠科学家,科学基金的资助服务科学家,实施科学基金制就是要坚持科学家在科技创新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尊重科学家的独特敏感和创造精神,充分调动广大科技工作者科教兴国、创新为民的激情。   20年来的进展与成效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国务院有关部委和广大科学家的大力支持下,科学基金经费逐年稳步增长,从1986年的8000万元发展到2006年的34亿元,增长了41.5倍,已经成为我国支持基础研究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和主要资助渠道。20年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结合我国国情,积极探索支持基础研究的有效方式,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科学基金制,科学运用国家投入的约180亿元资金,择优资助了10万余个项目,在提升我国基础研究整体水平,培养和凝聚科技人才,推动科技自主创新等方面取得显著的成效。   (一)孕育了一大批创新成果,发挥了科技创新的源头作用。   在科学基金长期资助及国家其他科技计划共同推动下,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显示出累积效应,科技创新的源头作用不断增强。   为新兴学科领域研究和国家重要科技计划实施发挥了先导和源头作用。人类基因组学、纳米科学、量子信息学、全球变化、绿色生产和环境友好化学、复杂科学和生物复杂性、金融数学和金融管理等学科前沿领域的研究工作,大多是首先得到科学基金的资助和孵育,从而在我国得到迅速发展。不少科学基金支持的项目成为国家其他科技计划的先导,如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的研究,绝大部分先期都曾得到科学基金的支持。   提升了一些具有我国自身优势学科领域的整体水平。在科学基金稳定支持下,一些学科领域整体水平不断提高,赢得了国际声誉。如,1999年9月美国著名的WILEY公司在德国出版的Advanced Materials杂志以五星红旗为封面出版了中国专辑,介绍中国科学家在材料科学研究方面的成就和进展,收入的18篇文章中,16篇标注获得或部分获得科学基金的资助。2001年由美国芝加哥大学与Nature杂志联合出版的《腾飞之龙》,收录了近年在Nature杂志上发表的有关中国古生物化石研究方面的论文22篇,这些论文的相关研究全部得到过科学基金的资助。我国数学领域基础研究经费主要来自科学基金,在2002年世界数学家大会上,我国有1位数学家作1小时大会报告,11位在国内工作和9位在海外访问工作的数学家应邀作有关领域评述性的45分钟报告,报告人数在所有参加国中名列第三。   为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中关键科学技术问题作出贡献。科学基金支持的一些项目研究为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提供了思路和依据。如,西北工业大学张立同院士主持的“耐高温长寿命抗氧化陶瓷基复合材料应用技术”研究课题组,自1989年以来,先后获得了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10余项项目的支持,成果整体技术跻身国际先进行列,材料综合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突破了国际高技术封锁,对国防科技工业和国民经济发展都将发挥重大作用。该成果获2004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打破了该奖项连续6年空缺的局面。中国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闵恩泽院士研究组在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连续资助下,经过20年努力,解决了非晶态合金材料比表面小、热稳定性差的难题,实现了非晶态合金和磁稳定床在国际上的首次工业化应用,形成45项专利技术,使我国加氢技术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产生了重大经济和社会效益。该项成果荣获2005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为国家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如关于经济社会重大管理问题的不确定性决策理论、方法与应用研究,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被有关决策部门采纳;关于转基因农作物发展策略、加入WTO后农业应对措施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政策建议,为国家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科学基金有效发挥了科技创新的源头作用,许多受到国家科技奖励的成果都源于或得到科学基金的支持。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叶笃正、吴孟超、吴文俊、黄昆、刘东生等院士都曾得到科学基金的长期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奖近5年121项获奖成果(其中内地成果114项)中,有113项得到过科学基金资助,比例高达93.4%,内地成果获资助比例则高达99%。2005年国家自然科学奖成果中,中国内地获奖者平均每项成果获资助16项次,最高达34项次。获得2002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蒋锡夔院士研究组,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连续得到十余个科学基金项目的支持,资助经费占其研究总经费的67.8%。经过三代人不懈努力,打破了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连续多年空缺的局面。作为主要获奖成员的计国桢研究员说,“我们必须感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长期不断的支持,自基金委建立起,就对我们的项目给以支持,从未间断。”   (二)培养和凝聚了一大批科技创新人才,为科技创新蓄积了丰富的人才资源。   科学基金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培养科技人才置于重要战略地位,构建了紧密衔接、互相支撑的“项目”和“人才”两大资助板块,丰富和发展了科学基金人才资助体系。开展了支持创新研究群体的试点,拓展了吸引和凝聚海外高水平人才、开发海外智力资源的途径。逐步形成了由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基金、青年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含外籍)、海外(香港、澳门)青年学者合作研究基金、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构成的较为完整的人才培养资助体系。截至2005年,青年科学基金资助13420人,其中大部分是刚毕业不久的博士生和留学回国人员,为稳定和吸引优秀青年人才从事基础研究发挥了重要作用;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1491人,海外及港、澳青年学者合作研究基金资助521人,促进了一大批创新拔尖人才脱颖而出;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资助了118个优秀创新团队,培养了一批在各个研究领域冲击世界科学前沿的突击队。   20年来,科学基金人才战略成效显著。据统计,自由申请项目负责人中,45岁以下的中青年学者所占比例已从1986年的12.2%上升到2005年的约69%;重点项目负责人中45岁以下所占比例上升到45.3%。一批处于创新高峰年龄段的中青年学者已经成为推动基础研究发展的主力军。许多科学家深情地将科学基金赞誉为:起飞的翅膀,远航的动力,成长的酶促,创新路上的伴侣,扎根西北的定心丸……科学基金的稳定支持改变了我国上世纪90年代初高层次科技人才后继乏人的局面,推动了基础研究队伍的代际转移,为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科技人才队伍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发展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基金制,初步形成富有特色的科学基金文化。   我们立足国情和科技发展实际,创造性地学习和借鉴了西方发达国家支持基础研究的做法,构建了研究类项目和人才类项目两大板块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资助体系;逐步健全了咨询、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协调的科学基金管理系统;组建了由5万余名专家组成的评审咨询系统,确立了依靠专家、发扬民主、择优支持、公正合理的评审原则,建立了以科学价值评议为基础的同行评议制度;制定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章程》,完善了科学基金管理法规体系;在工作实践中形成了公正、奉献、团结、创新的委风,积淀了以尊重科学、公正透明、激励创新为特点的科学基金文化。20年来,科学基金不仅自身实现了从单一项目管理向与国家创新体系相适应的综合功能管理的转变,而且为我国基础研究管理和地方、行业科学基金组织发展起到了示范和带动作用。   实践表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20年历程,是尊重科学规律、培育创新思想和创新人才的20年,是尊重科学家的主体地位、实行科学民主管理的20年,是尊重科学家的首创精神、激励科学家求真探源的20年,是奠定科技基础、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20年!   回顾科学基金20年发展,我们有以下几点深刻体会:   必须把尊重科学规律作为工作的立足点。尊重科学规律,按规律办事,是在科学基金工作中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按规律办事,就要深刻认识基础研究的功能,牢牢把握支持基础研究的定位不动摇;深刻认识基础研究受科学自身发展推力和经济社会发展拉力的“双力驱动”特征,正确处理自由选题和发挥导向作用之间的关系;深刻认识自由探索对自主创新的极端重要性,充分发挥科学家自由探索的精神;深刻认识科学积累与学科建设的关系,坚持促进学科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深刻认识基础研究难以预测、风险性强等特点,大力营造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环境。总之,只有把尊重科学发展规律的理念融入科学基金管理和基金项目实施的过程之中,才能使科学基金成为“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及时雨”,从而保护科学家“细听蝉翼寂,遥感雁来声”的科学敏感,引导科学家发扬“宁坐板凳十年冷”、“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攀登科学高峰。   必须把尊重科学家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作为工作的出发点。科学家是科研活动的主体。繁荣发展基础研究,必须充分尊重科学家在科技创新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科学家的首创精神。为此,我们在制定科学基金发展战略和规划中,坚持凝聚科学家群体的共识和智慧,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在评审工作中,坚持依靠专家、发扬民主、择优支持、公正合理的原则,切实依靠科学家进行民主管理与决策;在资助工作中,坚持从调动科学家积极性和创造性的要求出发,完善资助模式,保护非共识创新,适时启动小额探索项目的支持方式,鼓励科学家解除顾虑,大胆创新;在管理实践中,坚持倡导真心依靠科学家、密切联系科学家、热情服务科学家的管理理念,不断巩固和发展科学基金作为党和政府联系广大科学家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必须把培养科技人才作为工作的着力点。创新依赖人才,创新孕育人才。总结科学基金工作20年的成功实践,最主要的经验就是始终把人才工作放在十分重要的战略位置,坚持以创新价值为准绳稳定支持了一支高水平的研究队伍,以创新实践为载体培养了一大批创新人才。我们在工作中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坚持培养后备人才和激励拔尖人才相结合、稳定国内人才和吸引海外人才相结合、促进个体成长和培育创新团队相结合,坚持以创新项目凝聚人才,以创新实践培养人才,努力扩大基础研究人才的源头供给,吸引和凝聚海外优秀人才,造就在科学前沿开展创新研究的中坚力量,为我国科学和技术发展以及现代化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必须把发挥导向作用作为完善科学基金制的战略手段。作为国家发展基础研究的重要战略部署,科学基金必须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目标出发,切实发挥导向作用。我们依靠科学家的群体智慧,将经济社会和科技的战略需求,转化和凝炼为具有基础性、前瞻性和战略性的科学问题,通过重大研究计划,引导科学家在事关国家经济社会和科技长远发展的战略领域开展创新研究;通过创新研究群体基金,引导科学家围绕科学目标开展学科交叉和合作研究;通过设立联合基金和联合资助的方式,促进与国家部委、地方政府、国有企业和科研院所等广泛合作,引导其他科技资源投入基础研究,推动基础研究领域产学研合作机制的发展。   必须把国际合作与交流作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渠道。我们处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崛起离不开在全球或较大区域范围内进行资源配置,在开放的环境中发展我国科学技术,我们必须有勇气、有信心、有谋略地参与世界科技竞争。根据基础研究国际化的时代特征,科学基金致力于发展实质性、可持续、多样化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力争为科学家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营造良好环境。我们迄今已与35个国家和地区的64个科学基金组织和学术机构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的合作格局。必须以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为出发点,进一步拓展国际合作渠道,为我国基础研究的发展构建和营造良好的国际学术环境和合作研究平台。   必须把科学道德建设作为促进基础研究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科学基金资助基础研究,必须弘扬科学精神,倡导科学道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监督委员会在维护科学道德、遏制不端行为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科技界引起了强烈反响。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学术环境,必须进一步加强科学基金工作中的科学道德建设,倡导严肃、严格、严密的优良学风,激浊扬清,荡涤学术不正之风,促进我国基础研究事业的健康发展。   立足科学发展,全面筹划未来   “十一五”乃至今后更长一段时期,是我国发展基础研究、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党和政府对基础研究给予高度重视。胡锦涛同志指出,基础研究的重大突破将进一步为人类认知客观规律、推动技术和经济发展展现新的前景。温家宝同志强调,基础研究是技术发明的先导,是应用开发的源泉,加强基础研究是提升国家创新能力、积累智力资本的重要途径,是跻身世界科技强国的必要条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必须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发展方针,支持基础研究,繁荣科学事业,促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提供有力支撑,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定坚实基础。   (一)把握战略定位,推进自主创新。   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需求,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总体部署出发,我们确定科学基金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战略定位是:支持基础研究,坚持自由探索,发挥导向作用。这是顺应基础研究的发展规律和时代特征,履行科学基金工作使命与责任的必然选择。   支持基础研究,必须努力推进自主创新。自主创新就是从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出发,全面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三个层次的创新过程都必然包含对各类科学和技术中基础性、前瞻性科学问题的研究。从求真探源的基本使命出发,基础研究对原始创新责无旁贷;集成创新需要多学科领域综合交叉研究与对系统集成规律的认识;一个国家能否有效地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与本国基础研究整体水平密切相关,而再创新则必须基于对引进技术中科学问题的深化认识,也离不开基础研究。着眼长远超前部署基础研究,是持续自主创新的保障。离开了雄厚的基础研究储备,自主创新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落实工作方针,营造良好环境。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弘扬科学基金工作优良传统,按照尊重科学,发扬民主,提倡竞争,促进合作,激励创新,引领未来的工作方针,不断完善和发展科学基金制,努力提高驾驭和管理科学基金的能力。   尊重科学是科学基金工作的根本立足点。要尊重科学规律,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按科学规律办事;尊重科学家的首创精神;崇尚科学精神,弘扬科学道德。发扬民主是履行管理职能的基本保证。要坚持依靠专家、发扬民主、择优支持、公正合理的评审原则,完善同行评议机制,依靠科学家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发扬民主作风,密切联系科学家、热情服务科学家;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促进学术繁荣。提倡竞争是科学基金择优支持的重要保障。要完善平等竞争机制,择优支持;提倡竞争精神,鼓励科学家敢为天下先,支持科学家参与国际竞争。促进合作是现代科学研究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倡导合作精神,培育创新团队;拓展合作视野,支持科学家参与区域和国际合作研究;促进高等学校、研究机构和企业的合作;加强与国家其他科技管理部门的战略协作。激励创新是科学基金工作的根本出发点。要激励创新思想,培育创新人才;营造创新环境,建设创新文化,努力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引领未来是基础研究的重要使命。要履行国家战略利益投资者的职能,着眼长远,稳定支持,超前部署,发挥基础研究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三)立足科学发展,加强五个统筹。   科学基金“十一五”发展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准确把握战略定位,加强科学基金资助工作的统筹部署。科学基金的资助工作要统筹国家战略需求和科学发展需求,既要支持以科学自身发展需要为动力的研究,也要支持以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需求为动力的研究;统筹全面布局与重点部署,既要促进学科均衡协调发展,又要结合我国具有自身优势和特色的领域进行重点部署;统筹项目支持、人才培养和科研环境建设,加强项目支持,突出科技人才培养,推进科研环境建设;统筹继承完善与改革发展,弘扬科学基金优良传统,完善资助格局、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一步拓展科学基金制的功能;统筹争取财政投入和引导社会资源投入,继续争取加大中央财政投入,发挥科学基金的放大效应,积极引导社会资源投入基础研究。   (四)明确发展目标,实施四项战略。   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总体目标,我们确定科学基金“十一五”发展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科学基金制,着力营造有利于源头创新的良好环境,积极促进学科均衡、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杰出科学家和冲击世界科学前沿的创新团队,提升基础研究整体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力争在若干重要领域取得突破,为繁荣科学事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贡献。   围绕发展目标,我们将统筹部署和全面推进四项战略。   一是实施源头创新战略。紧密结合科学发展机遇和国家战略需求,完善研究项目资助体系,发挥孕育自主创新的源头作用。“十一五”期间,一要继续强化支持自由申请的研究,为科学家自由探索提供广阔空间,到2010年面上项目资助规模在10000项左右,强度达到每项50万元左右;二要充分发挥重点、重大项目和重大研究计划的导向作用,以关键科学问题带动不同学科领域的交叉与协作,整合研究队伍和资源,力争在若干重点领域和重要方向实现突破,安排重点项目约1800项,重大项目约30项,重大研究计划约15项。要按照有限目标、提高强度、稳定支持、跨越发展的思路,稳步推进重大研究计划,加强顶层设计,凝炼科学目标,长期稳定支持,促进学科交叉,不断提升国家经济社会和科技长远发展战略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   二是实施科技人才战略。坚持以人为本,贯彻人才强国战略,丰富和发展科技创新人才资源。“十一五”期间,完善人才培养资助体系,突出支持青年后备人才和科技拔尖人才。一要充分发挥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培养优秀学术带头人,计划资助约900人;二要照科学目标引导、增强协作创新、发挥团队力量、冲击国际前沿的思路,造就一批科技攻尖队,启动资助创新研究群体100个左右,同时对约180个群体给予延续资助;三要保护青年人才从事基础研究的兴趣和热情,大力培养科技后备人才,到“十一五”末期,青年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每年将达2500项左右。同时,要积极发挥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的作用,积极吸引海外科学家来华从事基础研究。   三是实施创新环境战略。努力为基础研究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包括:增进公众对科学的理解与支持,加强与国家有关部门和企业的战略协作,推动科技资源共享,营造良好社会环境;改进学术评价体系,鼓励探索、宽容失败,营造良好学术环境;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发展科学基金文化,推动科技创新文化建设,营造良好文化环境;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四是实施卓越管理战略。坚持以卓越标准发展科学基金制,不断完善科学基金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提高运作效率与效益,制定和实施保障有力的配套政策,加强管理队伍建设,全面提升驾驭和管理科学基金的能力。   辉煌凝众志,重任催奋进。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成立20周年之际,回顾过去,我们倍感振奋;展望未来,我们豪情满怀。随着我国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全面实施,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基础研究投入的持续增长,创新环境的日益改善,我国基础研究应当也完全有可能迎来一个大发展的时期。我们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全国科技大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完善科学基金制,努力开创基础研究繁荣发展,科技人才群星璀璨,创造活力竞相迸发,创新源泉充分涌流的局面,为全面提升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