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基金要闻 >> 基金要闻

 

    发展中国科学基金制 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在21世纪科学前沿与中国的机遇高层论坛上的致辞

    日期 2006-05-25   来源:   作者:陈宜瑜  【 】   【打印】   【关闭

      主席:   尊敬的陈至立国务委员,   尊敬的各位贵宾,   女士们、先生们:   早上好!   在迎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成立20周年之际,我们举办21世纪科学前沿与中国的机遇高层论坛,分析和审视科学技术前沿,探讨中国科学发展的机遇与对策。请允许我代表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向远道而来的各国科学基金组织领导人和著名科学家,向国务院有关部委领导、大学和科研院所的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向关心和支持中国科学基金事业的海内外友人和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这里,我就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20年历程和未来发展设想做一简要介绍,与大家交流。   一、科学基金制在中国的成功实践   1986年2月14日,中国国务院批准成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这标志着科学基金制在中国开始全面实施。20年来,在中国政府的关怀和广大科学家的支持下,科学基金制在中国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实践。   坚持支持基础研究,发挥科技创新的源头作用。20年来,我们运用国家投入的约180亿元资金,择优资助了10万余个项目。一些资助项目成为国家重大科技计划项目的先导;许多重大成果源于或得到科学基金的支持,2005年国家自然科学奖成果中,中国内地获奖者平均每项成果获资助16项次,最高达34项次。   坚持以人为本,发挥科技人才培养的摇篮作用。20年来,青年科学基金资助了13420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了1491人,创新研究群体基金资助了118个优秀创新团队,海外及港、澳青年学者合作研究基金资助了521人。科学基金人才战略的全面实施,在稳定青年科研队伍,培养科技拔尖人才,造就创新团队,吸引海外人才资源,促进海内外合作研究等方面取得较好成效,为建设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科技人才队伍发挥了重要作用。   坚持促进学科均衡协调发展,推动学科交叉研究和新兴学科发展。科学基金为形成较完备的自然科学学科体系奠定了重要基础,一些新兴学科和研究领域,如基因组学、纳米科技、量子光学等,在科学基金的孵育下得到了迅速发展。   坚持促进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相结合,推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科学基金通过建立联合基金等形式,与国家部委、地方政府、国有企业、科研院所等多方合作的局面逐步形成,推动了基础研究领域产学研合作机制的发展。   坚持拓展国际合作渠道,营造良好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环境。科学基金与国外55个科学基金组织及科技机构签署了63个合作协议,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的合作格局,为基础研究发展构建了良好的国际合作平台。   坚持管理创新和文化建设,推动科学基金制发展和完善。逐步健全了咨询、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协调的科学基金管理体系;确立了依靠专家、发扬民主、择优支持、公正合理的评审原则;完善了以面上、重点、重大项目为基本层次、多种专项基金衔接配合的项目资助格局,建立了加强研究集成、发挥导向作用的重大研究计划资助模式;倡导密切联系科学家、真心依靠科学家、热情服务科学家,发展科学基金文化,促进科技创新文化建设。   实践表明,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20年历程,是尊重科学规律、培育创新思想和创新人才的20年,是尊重科学家的主体地位、实行科学民主管理的20年,是尊重科学家的首创精神、激励科学家求真探源的20年,是奠定科技基础、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20年!   二、基础研究发展的趋势与机遇   人类进入21世纪,新科技革命已见端倪,孕育着将深刻改变经济和社会面貌的重大突破。基础研究是推动这场革命的重要引擎。宏观来看,基础研究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例如:   基础研究从局部到整体发展,呈现群体突破态势,并不断超越人类的传统认识。人类对客观世界的探索与认识不断向新的深度和广度拓展。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未来科学的发展无非是继续向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进军。从基本粒子的微观世界、纳米尺度的介观世界到星系的宇观世界,从飞秒瞬间到宇宙时标,从生命起源到人类的自我认识,科学王国异彩纷呈。   自然科学在不断分化的同时,又不断走向综合。在各门科学之间,不断发生研究方法与知识体系的交叉,并由此产生了新的科学前沿和充满活力的新兴学科。生命科学与物质科学、信息科学、认知科学、复杂性科学的融合,将不断提升人类重新认识世界和人类自身的能力。   科学与技术的转化不断加速,原始创新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科学与技术的结合更加紧密,相互促进与转化的趋势更加明显。科学创新不断为技术发展开辟新的方向,原始创新对提升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作用显著增强。   基础研究越来越需要广泛的国际合作。一些重大科学问题的解决迫切需要各国科学家的共同努力。信息网络技术空前发展,为研究资源和信息在全球流动创造了条件。跨国和跨地域合作研究组织迅速形成和崛起,推动着科学家在国际化和网络化环境中相互合作与交流。   中国政府对基础研究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指出,基础研究是高新技术发展的重要源泉,是培育创新人才的摇篮,是建设先进文化的基础,是未来科学和技术发展的内在动力;强调要发挥基础研究引领未来的作用,将增强基础研究综合实力纳入总体发展目标。   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中国科技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等机构一道,担负着稳定支持、超前部署基础研究的神圣使命。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科学基金必将在推动基础研究繁荣发展、提升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进程中发挥愈益重要的作用。   三、中国科学基金发展的未来展望   "十一五"乃至今后更长一段时期,是中国发展基础研究、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将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发展方针,立足科学发展,全面筹划未来,着力为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提供有力支撑,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定坚实基础。 根据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需求和科技发展的总体部署,我们确定科学基金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战略定位是:支持基础研究,坚持自由探索,发挥导向作用。这是顺应基础研究的发展规律和时代特征、履行科学基金使命与责任的战略选择。   准确把握战略定位,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出发,我们提出了尊重科学、发扬民主、提倡竞争、促进合作、激励创新、引领未来的工作方针,这是不断完善和发展科学基金制,全面提高科学基金管理能力,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环境的必然要求。   明确目标是筹划未来的标杆。根据《规划纲要》的总体目标,我们确定科学基金"十一五"发展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科学基金制,着力营造有利于源头创新的良好环境,积极促进学科均衡、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杰出科学家和冲击世界科学前沿的创新团队,提升基础研究整体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力争在若干重要领域取得突破,为繁荣科学事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贡献。   围绕发展目标,我们将全面推进和统筹部署四项战略。   一是实施源头创新战略。紧密结合科学发展机遇和国家战略需求,完善研究项目资助体系,发挥孕育自主创新的源头作用。"十一五"期间,一要继续强化支持自由申请的研究,为科学家自由探索提供广阔空间,到2010年面上项目资助规模在10000项左右,强度达到每项50万元左右;二要充分发挥重点、重大项目和重大研究计划的导向作用,以关键科学问题带动不同学科领域的交叉与协作,整合研究队伍和资源,力争在若干重点领域和重要方向实现突破,安排重点项目约1800项,重大项目约30项,重大研究计划约15项。   二是实施科技人才战略。坚持以人为本,贯彻人才强国战略,丰富和发展科技创新人才资源。"十一五"期间,完善人才培养资助体系,突出支持青年后备人才和科技拔尖人才。一要充分发挥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培养优秀学术带头人,计划资助约900人;二要照科学目标引导、增强协作创新、发挥团队力量、冲击国际前沿的思路,造就一批科技攻尖队,启动资助创新研究群体100个左右,同时对约180个群体给予延续资助;三要保护青年人才从事基础研究的兴趣和热情,大力培养科技后备人才,青年科学基金到"十一五"末每年资助2500项左右。同时,要积极发挥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的作用,积极吸引海外科学家来华从事基础研究。   三是实施创新环境战略。努力为基础研究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包括:增进公众对科学的理解与支持,加强与国家有关部门和企业的战略协作,推动科技资源共享,营造良好社会环境;改进学术评价体系,鼓励探索、宽容失败,营造良好学术环境;发展尊重科学、公正透明、激励创新的科学基金文化,推动科技创新文化建设,营造良好文化环境;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四是实施卓越管理战略。坚持以卓越标准发展科学基金制,不断完善科学基金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提高运作效率与效益,制定和实施保障有力的配套政策,加强管理队伍建设,全面提升驾驭和管理科学基金的能力。   中国唐代诗人李商隐曾说,"更谁开捷径,速拟上青云。"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实践,需要中国科学家树民族自信,砺青云之志,攀科技高峰。科学基金制曾经为中国基础研究做出过重要贡献,在未来发展中,必将为推动中国科技自主创新,为促进中外科学家携手并进、丰富和发展人类科学文化宝库做出更大的贡献!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