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基金要闻 >> 基金要闻

 

    科学基金孕育大批创新成果

    日期 2006-06-05   来源:中国化工报   作者:李宏乾  【 】   【打印】   【关闭

      近年来,我国化学国际论文发表总数和被引用总数位居自然科学之首,成为快速发展的学科之一。代表自主创新能力的国家自然科学奖和技术发明奖也一再花落化工,表明我国化学化工的许多领域已经产生了国际领先的成果。5月25~26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为庆祝成立20周年举办了“21世纪科学前沿与中国的机遇”高层论坛,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上述成就正是国家科学基金大力扶持的结果。 一批创新成果诞生   据了解,纳米科学、绿色工艺和环境友好化学等学科前沿领域的研究工作,大多是首先得到科学基金的资助和孵育,从而在我国得到迅速发展。1999年9月德国《Advanced Materials》杂志曾以五星红旗为封面出版了中国专辑,介绍中国科学家在材料科学研究方面的成就和进展。该专辑收入的18篇文章中,有16篇获得科学基金的资助。   科学基金支持的一些化学化工类项目,为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中的关键科技问题提供了思路和依据。西北工业大学张立同院士主持的“耐高温长寿命抗氧化陶瓷基复合材料应用技术”课题组,自1989年以来先后获得基金委10余个项目的支持,研究成果整体跻身国际先进行列。   中国石化科研院闵恩泽院士研究组在科学基金的连续资助下,经过20年努力,实现了非晶态合金和磁稳定床在国际上的首次工业化应用,形成45项专利技术,使我国加氢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产生了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中科院上海有机所蒋锡夔院士研究组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连续得到10余个科学基金项目的支持,资助经费占其总经费的67.8%。经过三代人的不懈努力,该课题组最终摘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的桂冠。   基金委主任陈宜瑜介绍,20年来基金委积极探索支持基础研究的有效方式,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的科学基金制并取得显著成效: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显示出累积效应,科学创新的源头作用不断增强。 蓄积丰富人力资源   陈宜瑜指出,科学基金工作始终把培养科技人才置于重要战略地位。20年来,已构建了紧密衔接、互相支撑的“项目”和“人才”两大资助板块,丰富和发展了科学基金人才资助体系;开展了支持创新研究群体的试点,拓展了开发海外智力资源的途径,逐步形成较完整的人才培养资助体系。   如今,一批处于创新高峰年龄段的杰出中青年学者已经成为推动化学基础研究发展的主力军,在国内形成若干个具有国际影响的研究团队,改变了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高层次科技人才后继乏人的局面。以中科院大连化物所李灿研究员为首的催化新材料、新反应、新研究方法创新研究群体,以中科院上海有机所麻生明研究员为首的金属有机化学创新研究群体,都已在国际上得到承认,分别在世界催化和金属有机化学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未来发展大有可为   今后很长一段时期,是我国发展基础研究、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战略机遇期,基金委已确定了科学基金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战略定位:支持基础研究、坚持自由探索、发挥导向作用。这自然也将适用于化学领域。   “化学基础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未来依然任重道远。”基金委化学部副主任梁文平说。化学作为一门核心、实用、创造性科学,已经为认识物质世界、推动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当下正面临新的疑惑。那就是,化学似乎已不再是认识、控制和改变客观世界的核心科学了。   梁文平指出,当前,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环境保护与治理、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人类健康和安全、高新材料的开发应用等,向我国科学工作者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挑战,迫切需要化学家在更深更高层次上进行化学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发现和创造新的理论、方法和手段,并从学科自身发展和为国家目标服务两个方面不断提出新的思路和战略设想,以适应21世纪科学发展的需求。   他告诉记者,“在这一过程中,科学基金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