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基金要闻 >> 基金要闻

 

    挑战“广东癌”(科海星座·从“杰青”到院士)——记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曾益新

    日期 2006-06-15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罗艾桦  【 】   【打印】   【关闭

      曾益新,1962年出生于湖南,1992年获得中山医科大学博士学位,后赴日本东京都老人综合研究所、东京大学和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深造,从事肿瘤抑制基因调控机理的研究。1997年回国后,在“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及973计划的支持下,致力于鼻咽癌发病机理研究。现任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山大学肿瘤医院院长。200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两院院士大会结束后,刚刚回到广州的曾益新院士在百忙之中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长期以来,肿瘤一直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死亡率居第二位。其中,有“广东癌”之称的鼻咽癌是世界上唯一被冠以地名的恶性肿瘤,全球有80%的病例发生在中国,主要覆盖广东、广西、湖南、福建、江西等地,加上东南亚各国,受影响人数达4亿之众,每年新发病例1.5万人以上。研究人员发现,我国南方省份之所以成为鼻咽癌高发区,根本原因在于鼻咽癌是一种多基因参与的有明显家族集聚的恶性疾病,同时与病毒感染、喜食咸鱼等环境因素关联度大。但是,如果病情发现早,治疗效果就好,早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可达到60%—90%。   “大家知道,鼻咽癌高发于我国南方,我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就是要为阐明鼻咽癌的发病机理做出贡献。”曾益新说,“我们希望再经过几年努力,能够研制出可用于预测鼻咽癌发病风险的基因芯片,能够提高鼻咽癌的早期发现率,从而提高其治疗效果。”   目前,曾益新研究小组已经成功收集了132个鼻咽癌高发家系,建立了1300多株转化细胞株,建起了国际上最大的鼻咽癌高发家系样品库,保存了珍贵的人类遗传资源,还构建了鼻咽癌组织和非癌鼻咽组织的DNA库,并克隆到一些与鼻咽癌发病相关的候选基因。   “科学研究是一场寂寞而艰苦的长跑。我必须特别认真和勤奋。”曾益新说,他在日本留学期间,东京交通不便,同事们几乎都乘地铁上班,为避开人流高峰,早上6点钟就得起床赶路,晚上9点后才下班,他们个个近乎工作狂,做事追求尽善尽美,什么事都要一遍遍不厌其烦地检查。跟这样一班同事在一起,根本别想偷懒。功夫不负苦心人,就是在那时,他们发现了一个新的基因,很快在国际英文杂志发表了论文。   “后来到美国留学,我也不敢懈怠,不甘落后。”曾益新说,他的导师有一辆“丑八怪”吉普车,他天天开着它上下班,下大雪时别人不去上班,导师肯定去。导师有一篇论文是20世纪生命科学领域中被引用最多的10篇文章之一。在这样的环境中,他先后在《自然遗传学》、《癌基因》和《自然》上发表了好几篇论文,向同事们展示了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勤奋工作的精神。   曾益新还颇带神秘地告诉记者,现在有人笑他是“成功的科学家,失败的文学青年”。原来,他最初并不喜欢学医,而是喜欢文学。他出生在20世纪60年代,看了很多样板戏和“高、大、全”的小说,就做起了作家梦,高考时父母做主让他报了医学院。学医后,他仍然痴心不改,没头没脑地写诗,写小说,读文史哲名著,结果成绩差到要补考,后来直到作品都被退稿,才老老实实地学起医来。再到后来考上研究生,就没有回头路了。“不过,文学梦让我活跃了思维,也有利于科研。”   从美国回国的时候,原来在日本的导师发邮件给曾益新,认为他回国“是一种浪费”。曾益新却不这么看,他说这些年的经历,就像许多老一辈留学人员一样,踏踏实实走过了“三部曲”——安定下来、融合进去、发挥优势。“事实证明,回国发展是一项明智的选择,在日新月异的祖国,每一个勤奋工作的人都有机会、有舞台。”曾益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