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基金要闻 >> 基金要闻

 

    PRL—马余刚陈金辉等—相对论重离子碰撞研究

    日期 2007-11-20   来源:科学网   作者:  【 】   【打印】   【关闭

      近日,以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马余刚研究员领衔的重离子反应课题组为主,与美国合作者一起发现由奇异夸克组成的Φ介子具有明显的椭圆流和部分子集体性,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物理学权威杂志《物理评论快报》上(Physical Review Letters. 99, 112301 (2007))。

      上海应用物理所在读博士生陈金辉和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的访问学生S. Blyth一起,在RHIC-STAR实验分析中发现,由奇异夸克组成的Φ介子具有明显的椭圆流(v2),并与其它介子属于同类;产生Φ介子的奇异夸克符合热平衡公式描述;Φ介子的核修正因子(Rcp)也与其它介子属于同类,而与重子不同。从而确认了部分子阶段的集体流在RHIC中已经形成,这对理解夸克-胶子等离子的形成提供了宝贵的信息,有很显著的学术意义。他们的研究论文“Partonic Flow and Φ-Meson Production in Au+Au Collisions at sqrt(S_NN)=200 GeV”日前在Phys. Rev. Lett.正式发表(按照STAR合作组论文发表条例,论文以STAR合作者名义发表)。

      该所自2001年作为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的相对论重离子对撞机-螺线管追踪器(RHIC-STAR)国际合作组的正式成员单位以来,与国内的相关队伍一起积极推动中美高能核物理的合作,积极参与RHIC-STAR的实验运行和物理数据分析;同时与中科大和清华大学等推动RHIC-STAR上的大型飞行时间探测器(TOF)的研发和建设,部分的TOF样机已在STAR上采集数据,显示样机具有良好的时间分辩,从而大大改善了STAR探测到的粒子在大横向动量时的分辩率。由中国合作组为主分析完成的基于STAR-TOF样机上的数据,已得到了很好的物理成果,如重夸克物理和粒子分辩的横动量分布等,研究结果分别发表在Phys. Rev. Lett. 94, 062301 (2005)和Phys. Rev. Lett. 97, 152301 (2006)上。目前探测器的研制正在顺利进行,预计在2009年初完成并安装在美国STAR探测器上。

      在参加RHIC-STAR国际合作的同时,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所还积极开展夸克-胶子等离子体的唯象理论方面的工作。博士生马国亮、张松等利用部分子输运模型,对RHIC的200GeV/c Au+Au的中心碰撞进行两粒子和三粒子关联的研究,发现相对论重离子碰撞中强子关联谱的背向关联角辟裂(类流体动力学上的马赫波)现象,提出用部分子的级联碰撞来解释RHIC上观测到的类马赫波现象,并且描述了类马赫波产生的时间演化过程。该系列工作已在物理学权威刊物上发表了多篇论文,如Phys. Lett. B641, 362(2006);Phys. Lett. B 647, 122 (2007)等。该系列工作在QUARK MATTER 2006大型国际会议上被3个大会报告和1个分会报告直接引用与点评,其本身也多次在应邀国际会议上报告,产生了较好的国际反响。

      以上工作同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国际合作项目、中科院知识创新三期和科技部973子项目、上海市学科带头人计划等的联合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