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基金要闻 >> 基金要闻

 

    国际食品安全标准如何在中国扩散

    日期 2008-01-28   来源:科学时报   作者:祝魏玮  【 】   【打印】   【关闭

      2007年3月,美国CNN电视台将“生产有毒宠物食品的原料来自中国”的标题广播到全世界。起因是总部设在加拿大的一家公司生产的宠物食品含有有毒物质,造成美国人的多只猫狗宠物死亡。“China!”大多数美国媒体相继追踪报道时,只强调饲料中麦麸的供应商来自中国。真相尚未明了,话题已变成了“中国给食品安全带来危害”。西方国家有些人也在指责2008年在中国的奥运食品不安全。所有这些指责,最后都在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研究的驳斥下不攻自破。

      由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教授承担的“国际食品安全标准在中国扩散的动力机制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以及其他相关研究发现,中国现在已经有大量采用国际食品安全标准生产的食品。这告诉西方某些制造威胁论的人:我们有大量以贵国标准生产的食品,如果不信任这些产品就是不信任你们自己。

      信息不对称导致恐慌

      在“宠物食品事件”之后,“月饼滋生细菌”、“中餐馆卖老鼠肉”等夸张炒作层出不穷。牙膏里的二甘醇、奶糖里的甲醛、玩具油漆里的铅……中国产品在世界各地相继被描述成消费者的健康威胁。

      很长一段时间,在全球消费者眼中,“中国制造”的另一个含义就是“价廉物美”。然而,在2007年,曾经让中国人深感骄傲的“MADE IN CHINA”被蒙上了“低劣”、“不安全”的阴影,外国媒体甚至将“中国制造”视为哥斯拉,甚至有外国商家为了达到产品促销目的,在商品上注明“CHINA FREE”(中国货免费赠送)。

      “这是中国对发达国家的信息掌握和发达国家对中国的信息掌握严重不对称造成的。”郑风田说:“我们可能对英美国家的大学和城市了如指掌,而这些国家的人,尤其是普通老百姓对中国的了解往往很片面,有时候发生的一些事情让你简直难以相信。”

      随后,郑风田给记者讲述了发生在身边的一个例子。

      他所在学院的一位在读博士生,前几年曾在德国留学,第一次与德国导师见面时导师竟然问她:“你用过计算机吗?”学生愣了一下,说:“用过!”于是从小背包里拿出了笔记本电脑,导师非常惊讶:“你还有笔记本,哪来的?”

      郑风田说:“欧美国家的一些人了解中国的渠道主要通过中国以前的某些电影,他们简单地认为中国还是像过去一样落后,而事实上中国的一些大城市比发达国家还发达。国外的主流媒体报道中国发生的矿难、食品安全事故等负面的东西较多,虽然这些仅仅是个案,但使发达国家民众尤其是普通人很难接触到中国这些年经济繁荣等各方面的正面报道。”

      “当然,或许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出于政治考虑或者贸易保护等问题。”郑风田补充说。

      按中国的吃法,中国食品对外宾同样安全

      “中国有五千多年的饮食文化,数千年来,中国人一直沿袭自己的吃法,中国人寿命照样很长,从这方面说,中国人应该有自豪感。国外友人到中国来,尤其是奥运期间来中国,是品尝中国美食、体验中国文化的好机会。”不过,郑风田强调:“要遵循中国的吃法。”

      食品安全分析中有一种叫风险分析,比如,检测细菌含量,看其是否达到对人体有害的程度。没有绝对安全的食品,只是有些食品发生危险的概率大一些,有些小一些。比如西方有些国家为了贸易壁垒的需要,把食品标准提升到百万分之一或者更高的标准之上,实际上是没有必要的。即使真空里生产的东西也未必都好。中国有句老话:“不干不净,吃了没病。”

      郑风田说:“其实,食物本身附有有害菌,同时也有有益的菌,但中国食品加工的方式有个好处:把东西做熟了再吃,杀灭有害菌,这样就会安全多了。欧美国家的民众则喜欢生吃,因此,他们对食品安全的要求自然比我们的要高。”

      当然,话也可以反过来说:“外国友人要遵守中国的饮食方式,中国也应该按照国际标准来生产食品。”

      郑风田表示:“外国人担心的所谓‘在中国吃不到安全的食品’是完全错误的。中国很多企业正在以美国食品安全标准(HACCP)等国际标准生产食品;北京也正在聘请日、韩等国家的食品专家,到中国来进行国际标准的食品生产,专门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提供有机食品。”

      郑风田承担的基金项目是研究“国际食品安全标准在中国的扩散”,简而言之,就是开展中国有哪些食品生产企业采用了国际标准,采用的原因、效果等方面的调查研究。

      郑风田刚从山东省泰安市的有机农业生产基地考察回来,他说:“泰山是旅游景区,没有工厂等污染源,已经发展成为面积十几万亩的有机农业基地,这种规模的基地在河南等地也有。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有机食品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

      “现在中国已经有不少食品生产企业和农户采用国际标准生产食品,你说中国的食品不安全,我如果按你的标准生产还有什么不安全?对食品要求严格无可厚非,但如果以此作为政治手段和设置贸易壁垒的手段就不好了。”郑风田表示。

      餐桌上的食品丰富了,质量也提高了

      1月22日,记者获悉:北京市城八区将在今年年内继续建设30家规范化社区菜市场。采访中,郑风田也给记者展示了朋友送他的有机茶。他说:“以前也有人送我有机食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餐桌上食品的丰富,中国人对质的要求也在逐渐提高。有机、绿色食品已经成为一种潮流。北京早已建立了有机农业连锁超市等销售市场,现在,有机食品、绿色食品、进口食品、按照国际标准生产的食品到处都可买到。”郑风田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调查发现:中国越来越多的企业和农户采用国际标准生产食品。中国企业采用国际标准的动力也分两大类:一类是自愿,出于市场竞争的需要,对手都采纳了国际标准,自己不能落后。另外一类是出口导向,必须要采纳。出口到哪个国家,就必须要采用哪个国家的食品安全标准。

      郑风田说:“欧美国家的人们担心在中国吃不到安全的食品是错误的。”中国很多类从事食品生产的企业正在逐渐建立自己的国际标准的生产基地。假如产品出口到美国,必须采用美国的HACCP标准,美国则采取株连政策对待中国的这些企业,生产的产品由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来抽检,一旦一家不合格,所有的产品都视为不合格,谁也不敢犯错误。

      郑风田带领他的博士生在山东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发放了500份调查问卷,看他们采取什么样的形式进行生产。调查结果显示:以前,这些基地采用的是户户联保制,农户之间相互监督;现在,株连的机制要求他们必须严格监管,这种观念已经深入到骨髓里面了。现在,他们采取“公司+农户=大农场”的生产形式。

      郑风田说:“中国的食品远远能满足奥运的需要,这也不仅仅为了奥运,还为了中国人能吃到更好的产品。西方国家能做的东西,中国也能做好。”

      不过郑风田也表示:采用像HACCP标准生产食品的模式比较适合大型企业,因为那需要大型设备,正像麦当劳、肯德基一样,它们生产食品都有一套‘铁家伙’,但这些设备往往很贵。因此,建议政府对这些企业进行适当的补贴。”

      中国不是没有食品安全标准,而是太多了

      郑风田坦陈:“中国虽然一直重视食品安全,也出台了不少相关政策,但中国的食品安全仍面临很多问题。”郑风田自1995年开始研究食品安全,2002年参加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与科技部的重要课题“中国食品安全战略研究”,是课题组核心成员之一。

      中国最大的食品安全问题在哪里?他说:“中国有2亿多小农户,分散式的经营模式使食品面临面源污染问题,全国的农药化肥都在过量使用,本来只需要100斤化肥的农田,由于急于提高产量、解决温饱问题,可能施200斤化肥。”

      采访中,记者拿一篇有关中国食品安全统一标准初步建立的新闻稿件向郑风田核实,郑风田表示:“这是农产品的安全标准,中国统一的食品安全标准远没有形成。不是没有标准,而是标准太多了;从农田到餐桌,食品的生产加工要经历很多环节。而且,这些环节分别由不同的部门来监管,现在与食品安全相关的部门有30多个,直接相关的也有10多个,它们都争相出台自己的标准,很难统一。这也是‘八个部门管不了一头猪’的道理。”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首先做的是统一度量衡;欧洲现在也在搞统一的语言标准,避免整天为了语言不同耗费精力。郑风田说:“中国食品安全标准也处在这样情况之下,如果处置不当,遭殃的是生产者、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