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基金要闻 >> 基金要闻

 

    科学基金:试水科研投入总体绩效评估——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任陈宜瑜代表

    日期 2009-03-09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 钱炜 罗晖  【 】   【打印】   【关闭

      “如今的学术不端现象,并不比10年前更严重。大家觉得多,是因为我们现在更重视这个问题,被曝光的多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陈宜瑜代表如是说。

      发生在两会前的论文风波很自然地成了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并进而引发了人们对科研投入绩效状况的关注。陈宜瑜说,这些年,国家的科研投入越来越多,即使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也丝毫没有减少。“如果政府预算能够获得全国人大的批准,今年自然科学基金的投入将达到64亿元,比去年增长近20%。”

      这些钱怎么才算管好用好了?作为基础研究的支撑力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将采取什么措施加强监管?陈宜瑜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回答了上述公众关心的问题。

      总体绩效评估:大家都觉得有必要去做

      陈宜瑜表示,基金委体现“更重视”的一个证明是,当前他们正在开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对科学基金投入整体绩效进行国际性评估。科学基金自1986年设立以来,从最初的8000万元增长到64亿元,近几年年增长率超过20%%。国家投了这么多钱在基础研究上,22年过去了,效果如何?需要做一次全面的梳理与总结,“这在国内属首次进行,我们希望通过评估产生一些新的想法和项目,为以后的资助工作提供借鉴”。

      为此,基金委从去年起做了大量调研工作,走访了德、日、美等有相关经验的国家。据了解,日本和德国都只做过一次,美国是每年评估一次,但实际结果不是很理想。“我们主要是了解评估材料如何整理,怎么评估,评估结果的利弊等。这些在调研报告里都得到了全面的反映。”

      根据调研的情况,“对基金的总体绩效评估,目前国际上还没有成形的模式。我们虽然从来没做过,但是从科学家到管理部门,大家都觉得有必要进行一次这样的评估。”陈宜瑜说。

      他告诉记者,实际上,相关部门也非常希望通过这样一份有着详细量化标准的评估报告,来更加清楚地了解科研经费的投入产出情况。所以,评估将是国家行为,最终的实施将以财政部为主体,他们还希望这次评估能成为今后全国科研投入评估的范本。不过,陈宜瑜表示,由于科学基金本身的特性,其他科研投入的评估可能很难照搬这个模式。

      评估规则制订:不与“最后一个馒头”争功

      评估的难点也正源于科学基金的特殊性。陈宜瑜解释说,基金资助的项目属于基础研究,基本都是科研过程中的“第一个馒头”,等到成果出来的时候,可能已经是“最后一个馒头”———“863”或“973”等别的科技计划的项目了。

      “如何区分‘第一个馒头’和‘最后一个馒头’的关系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大家基本达成了共识:不强调最终结果是谁的,而是更多地从学科的综合发展、人才队伍的建设、一些大的学科建设问题有没有取得突破等方面来评判。现在只是有一个基本的想法,具体怎么操作,目前正在进一步细化。在这个过程中,还要征求科学家和管理部门等各方的意见,工作难度比较大,因此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时间表。”

      至于具体程序,基金委计划自己先做出一个评估报告,然后再让国内外相关的高层次科学家及管理机构的专家对报告进行评估。根据这次评估的情况,决定以后要不要定期开展这样工作。

      具体项目评估:更注重研究过程是否产生创新想法

      说到具体的项目评估,陈宜瑜说,这项工作基金委一直在做。他表示,要科学地看待一个项目的完成程度和好坏。基金面上项目的时间都是3年,但让基础研究在3年里出成果,是不大现实的。因此对项目的考核,不应光看短期内发表了几篇论文,而是要看科学家究竟有没有实实在在地做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有没有产生新的、更好的想法,“重在检查过程”。

      据悉,去年基金委受理全国各类申请83800余项,总量比上年增加1万余项。根据基础研究发展规律,基金委按照研究项目、人才项目和环境条件项目三个系列的资助格局,统筹部署,经过科学、公正遴选,资助了全国983个依托单位的各类项目17000余项,总金额约63亿元。

      “在资助过程中,我们一方面要加强监管,同时,也要给科学家创造宽松的环境,允许失败。但如果中期评估确实发现某个项目做的不好,基金委也会马上停掉这个项目。”陈宜瑜透露,基金委近年来建立了项目跟踪数据库,长期关注项目的后续进展。哪怕项目完成若干年后的论文、成果,都可以充实到数据库里来。这样做,也可以全面了解基金投入的效果。

      基金的公正性是依靠专家的。对专家行为进行必要的监督,也是基金委监督体系中的一个重点。陈宜瑜强调说,科学基金的评审一直是依靠专家,但依靠专家并非依赖专家。

      为有效防止和减少学术评价中违反公正原则的行为,基金委对评审专家主要采取了两项措施:一是会前承诺制度,另外,对专家的公正性进行抽查。比如让参与会议评审的5名专家,背靠背地给彼此在此次评审中行为的公正性打分,打分结果由基金委监督委员会负责收集统计。如果有3人以上给某位专家打分都为不合格,那么该专家今后将失去参与基金委项目评审的资格。

      “现在我们的评审制度非常透明,一个项目能否顺利申请下来,完全取决于申请书写的怎么样,与申请人是谁没有关系。有不少院士申请的项目也没有获得资助。”陈宜瑜透露。不过,他也坦言,对专家行为的监督也存在着一定难度,很难有明确清晰的量化标准。“比如有的专家向来就很严格,无论评审什么项目,都难得给A,而有的专家尺度就松一些,不能简单地判定谁不公正。”

      “从现实来看,对专家的监督还是重在道德上的约束,我们将加强宣传教育和引导,同时抓紧制定评审专家管理办法等。”陈宜瑜说。

      “如果发现项目申请者有学术不端行为怎么办?”

      “我们会严肃查处。实际上,每年基金委都会把查处的情况在网上公布。”陈宜瑜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