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基金要闻 >> 基金要闻

 

    化学科学部召开专家咨询委员会六届三次会议

    日期 2015-06-26   来源:化学科学部   作者:黄宝晟 崔琳 黄艳  【 】   【打印】   【关闭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科学部专家咨询委员会六届三次会议于2015年5月19-20日在北京会议中心召开。基金委副主任姚建年院士出席会议并讲话。化学科学部主任、学部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张希院士主持会议。会议的主要议题为: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部委推荐)遴选与论证;重大项目立项遴选;化学科学部“十三五”规划战略报告审读;科学基金资助计划及有关精神介绍。

      姚建年代表基金委感谢咨委会委员和特邀专家百忙之中出席会议。他指出,习近平、李克强等中央领导多次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意义,同时国家也正在进行科技体制改革,推进以科学技术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目前的化学与化工研究仍然缺少核心技术和源头创新。因此,有效提升源头创新就成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科学部的核心工作。此次会议评审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专项和重大项目立项建议,讨论科学基金“十三五”发展规划。如果要使形成的“十三五”规划能与资助计划有效结合,制定规划的质量就需要有所提高。希望与会专家本着科学发展、科学报国的精神,跳出小圈子小范围,从更高的角度为“十三五”规划的制定贡献智慧。同时,他还希望专家在项目评审中把握好咨询专家的角色,严格把关,使遴选出的项目在源头创新上有特色、有水平。

      张希强调,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和重大项目要按照基金委相关管理办法的要求进行评审。对于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专家组要兼顾项目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对于重大项目,还应考虑几个方面:重大项目要致力于解决重大问题,要有重大意义和重大目标;重大项目可以以某一个学科为主,但也要有与不同学科交叉合作的必要性;重大项目的方向应该在国内储备有富有创造力的研究队伍,有很好的前期工作基础,也有合适的学术带头人。这次重大项目立项建议的遴选与以往不同,汇报人不再是学部的学科人员,而是相关学科领域的专家。这是基于考虑专家更熟悉相关领域的发展,表述更为清楚,能更好地回答评审专家的提问。另外,也借此机会考查潜在的重大项目负责人是否有思想、有眼光、有组织能力等,这些事关项目的高度和成败。希望专家组尽量排除非学术因素的影响,从中国化学发展的全局出发,促进中国化学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化,认真讨论,投出负责任的一票,让更加符合条件的重要项目优先立项。

      本次咨委会会议对通过初审和通讯评审的1项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高通量多功能成组毒理学分析系统”的科学性进行了评审,同时对其可行性进行了论证。咨委会在听取项目申请人、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江桂斌院士答辩的基础上,以无记名投票方式分别对申请项目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进行表决。最终该项目科学性和可行性均获得三分之二以上赞成票数,将按程序进入下一轮评审。同时,咨委会认为该项目还需要进一步凝炼。

      学部在前期酝酿的基础上,推荐了4项建议立项的重大项目在本次会议上讨论评议。建议题目为“稀土4f5d电子结构的物性关联”、“基于地球丰产过渡金属的催化反应研究”、“实现高能化学激光的动力学基础研究”和“水中低浓度有机污染物的深度净化及机理研究”,汇报人分别是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张洪杰院士、复旦大学麻生明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张东辉研究员和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赵进才院士。咨询委员会专家对项目的研究方向、工作内容和目标、重点科学问题和学科交叉等问题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咨委会专家从4项重大项立项建议中投票遴选出凝炼相对成熟的3项进入立项程序。

      化学科学部梁文平常务副主任就2015年科学基金资助计划、评审工作的新举措等向咨询委员会作了说明。化学科学部委托北京大学吴凯教授和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刘鸣华研究员在咨委会会议上分别介绍了科学基金化学科学和纳米科学“十三五”规划凝炼的阶段性成果。咨委会专家就科学基金资助工作和“十三五”规划内容展开了热烈讨论,从各自角度提出了不同的建议。

      结合咨委会专家的讨论,张希指出,基金委重要任务是支持基础研究和前沿探索,目标是增加国家原创能力,围绕这样的目标,只要有合适的课题,合适的人员,重要的科学问题,以及很好的研究基础,就是科学基金应支持的,这样学科界限一定是变得模糊的。很多创新的想法都来自于打破学科的界限,这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而且有很多事例。凡是能促进原始创新的,都是我们应该支持的。阻碍创新的,我们要慢慢减弱。国际评估专家认为,我们按照传统的化学学科分类来管理现代的化学研究,是不合时宜的。我们应当根据国际的趋势进行变革的思考和讨论,当然变革是循序渐进的,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否则会带来混乱。

      化学科学部陈拥军副主任就学科发展和“十三五”规划谈了几点意见。他认为过去从国外引进的科研机构学科设置对于中国科技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应该看到单纯靠学科发展模式已不再适应现在科学的发展趋势。现在我们主要讨论“十三五”规划内容,而不是学科设置和分布。目前形成的“十三五”规划内容是在现有学科基础上研讨形成的,但总结得还不够,应充分考虑到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与关联,例如合成化学的发展离不开理论化学、表界面化学、化学动力学和化学热力学等。他认为“精准”在化学科学“十三五”规划中是一个比较合适的词汇,能描绘中国化学未来发展的方向,虽然一直没有实现,但在组装、单元操作、成像等方面都在追求精准化,这应是化学发展的趋势和目标。在规划讨论中,不仅在学科组织结构上有所调整,在化学理念上也是如此,每一个概念的提出,都反映出相应的研究理念和思路。他希望能把“十三五”规划的愿景与中国化学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应认识到中国化学不应游离于国际化学之外,同时要遵循循序渐进的方式。最后,他提出,请专家们认真讨论“十三五”期间通过科学基金的支持有可能产生突破的方向和领域,形成真正有指导意义学科战略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