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基金要闻 >> 基金要闻

 

    胡敦欣等关于太平洋海洋环流与气候评述文章在《自然》刊登

    日期 2015-11-26   来源: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作者:  【 】   【打印】   【关闭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胡敦欣研究员领衔17位国内外海洋学家和气候学家合作撰写的“Pacific western boundary currents and their roles in climate(太平洋西边界流及其气候效应)”评述文章在Nature杂志正式发表。这是Nature杂志首次发表有关太平洋环流与气候研究的评述性文章,也是中国在该杂志发表的首篇海洋领域综述文章。该文章系统阐述了有关太平洋环流与气候研究的已有发现和成果,提出了新的假设,指明了该领域今后的研究方向。文章链接: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522/n7556/full/nature14504.html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项目号41130859,41490640,41306001,41330963,41421005,41406016,U1406401)等的资助。

      太平洋西边界流是大洋强流之一,它通过热量输送可直接影响到全球最大的暖水团——西太平洋暖池,而暖池的变化又决定着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的循环发生,进而影响全球的气候变化。同时,暖池的变化会通过大气环流影响东亚的季风气候,特别是对我国的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有重要影响。

      该文章指出太平洋西边界流在全球海洋环流系统和气候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并着重归纳、综述了近20年来通过现场观测实验在西太平洋的一些重要科学发现,例如:新几内亚沿岸潜流(NGCUC),棉兰老潜流(MUC),吕宋潜流(LUC),北赤道潜流(NEUC),新爱尔兰沿岸潜流(NICU)等,这些潜流的发现改变了过去有关太平洋西边界流结构的传统认识。

      此外,文章还系统总结了近期有关太平洋西边界流与气候相互关系研究方面获得的一系列重要科学成果。研究表明,西边界流的强弱变化对气候变化(厄尔尼诺/拉尼娜)有重要影响。特别是近60年来,南、北赤道流分叉的南移对整个太平洋气候的影响巨大,引发黑潮加强的同时,向北的热量输送也在加强,严重影响我国气候。另外,随着全球变暖,太平洋西边界流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印度尼西亚贯穿流(ITF),进而影响全球热盐环流传输带(GTHC)和全球气候变化;太平洋西边界流影响暖池的热含量变化,进而影响东亚季风和澳洲季风,暖池热含量的变化可用于南海季风和我国洪涝、干旱的预测。

      在已有研究结果的基础上,胡敦欣等第一次系统分析了太平洋西边界流北赤道流、北赤道逆流、棉兰老海流、新几内亚流等各分支流在厄尔尼诺/拉尼娜过程中的变化规律,特别提出西边界流变化及其对气候的影响会随着温室气体的排放而变化。同时,文章最后还提出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并建议进一步加强观测、过程研究和数值模拟,联合组织观测-模拟大型合作计划加以解决。

    图1. 太平洋环流与西边界流系统示意图

    a:上层海洋环流图;b:风应力图;c、d:北半球、南半球海洋潜流图

    图2. 太平洋两支流向赤道的低纬度西边界流

    a: 棉兰老海流/潜流观测数据序列(注:我国潜标观测结果);b: 新几内亚沿岸潜流剖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