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基金要闻 >> 资助成果

 

    我国学者在碳捕集与封存及利用工程全球布局方面取得进展

    日期 2021-01-18   来源:管理科学部   作者:陈中飞 吴刚  【 】   【打印】   【关闭

    1  2度目标下主要国家或区域的CCUS布局行动方案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71521002、71622012、71822401、72073014)等资助下,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魏一鸣教授联合北京师范大学等国内团队,在碳捕集与封存及利用工程布局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 “2°C温控目标下碳捕集、封存与利用技术的全球布局”(A proposed global layout of 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 in line with a 2 °C climate target),于2021年1月4日以研究长文(Research Article)形式在线发表于《自然•气候变化》(Nature Climate Change)上。论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58-020-00960-0。

      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和封存(CCUS)是实现本世纪末将全球温升控制在不超过工业化前2摄氏度(以下简称“2度温控目标”)必不可少的气候工程,也是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技术。然而,此前国内外没有关于实现温控目标的全球CCUS部署方案。在此背景下,研究并提出温控目标下各国合作分担CCUS具体方案,有利于实质推动CCUS大规模减排,推动全球气候治理进程。

      该团队首次提出实现2度温控目标的全球CCUS布局方案,突破了已有研究点对点的源汇匹配模式,基于地理信息数据、行业数据、土地利用数据等构建了全球1km×1km尺度的碳排放网格数据库,界定并识别了4220个CCUS碳簇,核算了全球794个陆上盆地的CO2封存潜力,建立了全球CCUS源汇匹配优化模型(C3IAM/ GCOP),提出了基于碳簇的全球源汇优化匹配方案,对于全球深度协同减排,以及我国206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结果表明全球CCUS低成本部署需要85个国家或地区共同参与,80%的源汇匹配发生在300公里经济合理的运输距离内。积极有序推进CCUS发展,应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构建公平合理的国际气候治理体系,加快建立全球碳市场,以降低成本,快速推动技术规模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