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基金要闻 >> 资助成果

 

    我国学者在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机制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日期 2020-07-23   来源:医学科学部   作者:姚刚 朱元贵  【 】   【打印】   【关闭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81930028、81625007、91749206)等资助下,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陆军特色医学中心)王延江课题组在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的发生机制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研究成果以“血细胞来源的β淀粉样蛋白诱导脑内阿尔茨海默病病理改变和行为学缺陷(Blood cell-produced amyloid-β induces cerebral Alzheimer-type pathologies and behavioral deficits)”为题,于2020年7月17日发表于《分子精神病学》(Molecular Psychiatry)杂志,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380-020-0842-1。

      β淀粉样蛋白(Amyloid-beta, Aβ)沉积在脑内形成的老年斑是AD的特征性病理改变,既往研究证明,Aβ是AD发病中的关键病理物质。传统认为AD患者脑内沉积的Aβ由大脑神经元产生,近年研究发现血小板、皮肤成纤维细胞、骨骼肌细胞等也可产生Aβ,其中血小板产生的Aβ被认为是血液Aβ的重要来源,但其病理意义尚不明确。

      为了探讨血细胞来源的Aβ在AD发生中的作用,该团队通过骨髓移植的方法,发现将野生型小鼠的骨髓细胞替换为AD小鼠骨髓细胞后,血细胞产生Aβ可以进入野生型小鼠脑内引起AD相关病理改变和认知行为缺陷;相反,将AD小鼠的骨髓细胞替换为野生型小鼠骨髓细胞后,AD小鼠血液中Aβ水平降低,且脑内AD相关Aβ沉积和认知行为缺陷得到显著改善。

      该研究揭示了血细胞来源的Aβ在AD发生中的作用,抑制外周Aβ生成是一个潜在的AD防治途径,同时,也为从外周系统角度揭示AD发生机制提供了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