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基金要闻 >> 资助成果

 

    我国学者在炔烃/烯烃分离方面取得进展

    日期 2020-06-05   来源:化学科学部   作者:伊晓东 高飞雪  【 】   【打印】   【关闭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21722303、21421001、21688102)等资助下,南开大学李兰冬团队联合曼彻斯特大学杨四海团队、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江凌团队以及英国卢瑟福·阿普尔顿实验室和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的合作者,设计并构筑分子筛限域配位不饱和中心,实现了化学选择性炔烃/烯烃吸附分离。研究成果以“分子筛孔道内调控实现化学选择性炔烃/烯烃分离(Control of zeolite pore interior for chemoselective alkyne/olefin separations)”为题,于2020年5月29日在《科学》(Science)上在线发表。论文链接: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8/6494/1002。

      低碳烯烃是化学工业重要的基本原料,每年全球产能接近4亿吨。在其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少量炔烃杂质,会对其聚合与后续加工产生极大影响。当前工业上采用复杂且高耗能的选择加氢除炔工艺。虽然以金属有机框架材料为代表的多孔吸附材料可选择性吸附炔烃,从而实现炔烃/烯烃分离,但仍存在高的吸附容量与分离选择性难以兼具等问题,从而制约其工业应用。

      针对上述问题,研究人员设计并构筑了八面沸石(FAU)限域配位不饱和中心(Ni、Cu、Zn),因其与炔烃分子的可逆化学成键可实现炔烃/烯烃化学选择性吸附分离,提出了具有普适性的基于化学键吸附分离的新策略,从根本上解决了吸附容量与分离选择性难以兼顾的问题。研究发现,八面沸石限域配位Ni不饱和中心(Ni@FAU)在乙炔/乙烯、丙炔/丙烯、丁炔/丁二烯等分离过程中均表现出高的炔烃动态吸附容量(1.58~1.80mmol/g)和炔烃/烯烃分离选择性(83~100),且具有优异的循环稳定性,可满足工业吸附分离的基本要求。研究人员进一步通过原位中子衍射、非弹性中子散射、红外光解离等先进谱学技术解析了炔烃/烯烃分子与Ni@FAU的相互作用机制,揭示了FAU分子筛限域的配位不饱和Ni(II)中心与炔烃分子化学选择性成键以及亚稳态Ni(II)(C2H2)3与Ni(II)(C3H4)3物种的生成过程(如图)。

      该研究成果可为吸附催化材料的设计开发提供新的思路,有望推动分子筛材料在相关工业吸附分离过程中的应用。

    图Ni@FAU分子筛上乙炔吸附构型




版权所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京ICP备05002826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83号 邮编:100085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5000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