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基金要闻 >> 资助成果

 

    我国学者在“一带一路”太阳能潜力与合作开发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日期 2019-10-11   来源:管理科学部   作者:任之光 鲁玺  【 】   【打印】   【关闭

    图 a).研究概要图;b). Joule封面,通过中国剪纸艺术反映“一带一路”互通与低碳发展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71722003,71722003)支持下,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鲁玺副教授课题组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太阳能开发价值、与中国合作前景等进行了基础性与前瞻性研究。研究成果以“The Potential of Photovoltaics to Power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一带一路太阳能光伏资源潜力)为题,于2019年8月21日以封面论文发表在Cell Press旗下的能源旗舰期刊Joule(《焦耳》)上。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joule.2019.06.006。

      该研究首次量化评估了包括中国在内的“一带一路”沿线66个国家的太阳能光伏发电潜力,得出其年发电潜力总量达448.9万亿千瓦时,相当于2016年该区域电力总需求的41.3倍。开发利用3.7%的光伏发电潜力即可满足整个地区2030年的电力需求,相应的光伏发电装机规模为7.8万亿瓦,投资缺口约11.2万亿美元,土地需求88,426平方公里,相当于中国国土面积的0.9%。研究进一步揭示了潜力分布与电力需求的不匹配性,66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有63个国家用电量占全区域的30.1%,但太阳能发电潜力占比高达70.7%,这为 “一带一路” 框架下太阳能的合作开发提供了契机。

      光伏太阳能是近年来增长最为迅速的可再生能源形式,随着持续的技术进步和成本下降,其在未来的低碳电力转型中将扮演重要角色。“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横跨亚、欧、非三大洲,利用区域的优势资源发展太阳能,一方面将有助于沿线国家摆脱传统以化石能源为主的发展路径,实现经济增长和高碳排放的脱钩;另一方面可充分发挥国家、组织和行业间“一带一路”合作的平台优势,有利于该地区可再生能源与电网的投资建设,促进该地区实现绿色低碳发展。




版权所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京ICP备05002826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83号 邮编:100085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5000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