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科学四处

  地球科学四处的主要资助范围为:海洋科学、极地科学。

海洋科学

  海洋科学是研究海洋水体和海底,以及海洋与大气、海水与河口海岸等界面各种过程的科学,包括物理海洋学、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学、海洋化学、生物海洋学、海洋环境科学、河口海岸学、海洋工程、海洋监测与调查技术、海洋遥感、海岸带综合管理等分支学科。数学、力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学科不断向海洋科学渗透和交叉,及高新技术如空间技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深潜技术等在海洋中的应用,形成的新的学科前沿方向也属海洋科学的资助范围。

  海洋科学综合性强,以观测和实验资料的积累、高新技术的应用、大型模拟工具的研制、研究的国际化为学科的重要特点。海洋科学的发展可以使社会经济更多地从海洋获得资源和环境支撑,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实力的重要标志。当前海洋科学的战略地位急剧上升,具有“全球变化”和“深海研究”两大发展趋势,形成从近岸向远洋、从浅水向深海拓展的新格局。

  海洋科学本质上是一门以观测为基础的科学,其学术思想和研究水平的提升离不开长期观测和数据积累。鉴于此,鼓励科学家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共享航次开展调查与观测研究,以期获得较为连续、系统、综合的观测数据;鼓励科学家围绕拟研究的科学问题,开展现场观测与实验室分析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为开拓新领域、获得新成果提供技术支撑;鼓励科学家利用其他部门已有的航次计划,开展深海大洋的研究,促进我国海洋科学的均衡发展。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试点实施科学基金项目共享航次计划,为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海上考察任务的实施提供保障。有出海调查需求的申请项目需填写“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海洋科学调查船时申请表”,并作为附件与申请书一起提交。该船时申请表的主要内容包括观测内容、详细的用船计划以及可能产生的数据资料成果等。项目申请者应密切关注基金委地学部的有关公告和2012年度船时计划公告。

  2011年度共受理项目申请1 193项,资助344项,资助经费16 561万元。其中资助面上项目174项,资助率为27.4%,平均资助强度70万元/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68项,资助率为30.5%,平均资助强度25万元/项;地区科学基金项目2项,资助率为28.6%,平均资助强度47.5万元/项。与前几年情况相似,申请与资助项目仍比较集中的分布在生物海洋学(D0609)、环境海洋学(D0608)、海洋地质学(D0603 )和物理海洋学(D0601)中,这4个二级学科的申请与资助项目数约占总数的2/3。海洋化学(D0604)、河口海岸学(D0605)、工程海洋学(D0606)、海洋监测与调查技术(D0607)和海洋遥感(D0610)资助规模变化不大。海洋物理学(包括海洋声学、海洋光学和海洋电磁学等)方面的项目申请偏少,获得资助的也不多。事实上,它也是海洋科学重要的资助方向。

  2011年度受理申请书的质量与往年相比有所提高,尤其是选题方向、项目设计等方面均有明显改善。申请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项目的重要性和国家需求叙述得较为清楚,但申请人准备解决哪些具体科学问题、怎样解决这些问题阐述得不清楚,也就是说,缺少明确的科学问题;部分项目的创新性不强,基本上还是老问题、老方法,缺少创新意识。

极地科学

  极地科学是研究极地特有的各种自然现象、过程和变化规律及其与极地以外的地球系统单元相互作用的科学。它包括极地生物和生态学、极地海洋学、极区空间物理学、极地大气和气候学、极地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南极陨石学、极地冰川学、极地测绘与遥感、极地管理与信息科学、极地观测和工程技术等分支学科,是一门由多个学科领域构成的综合性学科。近年来国际极地科学研究有了长足的进展,但总体来说仍然是地球系统科学中最薄弱的环节。针对当前全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科学问题,打破原有的学科界限,在更大的时空尺度上开展极地五大圈层的特性和相互作用,以及它们与中、低纬度各圈层的联系的集成化研究,已成为当今极地科学研究发展的趋势。我国极地科学的研究应结合已有的研究基础,围绕全球变化、可持续发展等重大科学问题开展研究。2011年度受理申请项目56项(按申报学科代码D0611统计),批准21项。其中面上项目12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2项,平均资助率为42.8%。


编辑委员会
主  任:孙家广
副 主 任:郑永和
委  员:常 青 汲培文 梁文平 冯雪莲 柴育成
     黎 明 张兆田 高自友 董尔丹 王树月
责任编辑:王丽汴 刘容光
版权所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京ICP备05002826号 文保网安备1101080035号
Copyright 2005 NSFC,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