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纬度地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其对机体的影响》
项目指南

   国际社会于2001年5月签署了旨在严格禁止或限制使用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斯德哥尔摩公约》。POPs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其长距离大气迁移和污染全球化是该国际公约的关注重点,也是POPs研究的重大前沿科学问题。

  在较大的空间乃至全球尺度上,POPs倾向于从温度较高的地区挥发进入大气并在温度较低的地区向地表沉降。POPs在不同纬度带地表-大气界面的交换、跨界长距离大气迁移及其化学转化机理,是深入认识POPs在区域环境中的持久性及其全球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前提。与中-高纬度带相比,目前对于低纬度带相关过程的了解亟待深入。可靠的POPs暴露表征指标与暴露模型是认识POPs在环境-机体界面相互作用规律、评价POPs对机体影响的重要基础。POPs进入机体后的代谢转化过程及其转化产物对POPs毒效应具重要影响。有毒物质与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形成共价结合物被认为是化学致癌/致突变过程启动的关键步骤。因此,研究POPs的DNA和蛋白质加合物的形成对于揭示POPs的毒效应以及环境(POPs暴露)-机体相互作用的机制甚为重要。

  围绕POPs的长距离大气迁移、人体健康影响这两个重大前沿科学问题,结合我国低纬度带的区位优势,在POPs的大气-地表交换、大气迁移与化学转化机理、高风险区的形成与演化以及含氯POPs的环境-机体相互作用机制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将为我国环境与人体健康保护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科学目标:
  本项目旨在针对我国受季风活动强烈影响的低纬度区域自然背景,发挥地球科学、生命科学与化学科学相结合的优势,以含氯POPs在环境-机体界面相互作用为主要学科结合点,阐明以二恶英、多氯联苯、有机氯农药和多环芳烃为主的POPs的大气-地表界面作用、长距离大气迁移及其化学转化机理,揭示POPs高风险区的形成与演化机制,重点建立大气POPs暴露模型,深入认识环境(含氯POPs)与机体的相互作用机制。

主要研究方向:

  • POPs在大气-地表圈层界面的交换、长距离大气迁移与化学转化
  • 主要研究POPs在大气-地表圈层界面的交换,POPs长距离大气迁移过程,区域大气POPs的来源、分布及其化学转化机理
  • POPs高风险区的形成与演化
  • 主要研究POPs高风险区的形成机制,高风险区POPs的形态、钝化与活化机理等
  • POPs的暴露模型与环境(含氯POPs)-机体相互作用机制
  • 重点研究大气POPs的人体外暴露途径和水平及暴露模型,某些已知POPs和新发现POPs及其转化产物的基因毒理学;含氯POPs内暴露与早期效应的生物标志物,高暴露人群或敏感人群的基因流行病学研究

  资助年限:4-5年

  拟资助经费:800万元

  本项目由地球科学部、生命科学部和化学科学部联合提出,由地球科学部受理申请。

 

版权所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Mail: webmaster@nsfc.gov.cn
Tel: 86-10-62311188-6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