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 >>2013年度报告 >>第三部分 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选介


—— 第三部分 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选介 ——

3.2 包信和 2013年度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

  包信和研究员,1995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0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院长。主要致力于催化基础理论和能源高效转化过程新型催化剂开发利用等方面的研究。

  依托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和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组建的“碳资源优化利用的纳米催化基础研究”创新群体,重点聚焦碳资源优化利用这一重大战略目标,针对CO、CO2和CH4等小分子的高效活化,以及碳-碳键形成机理等科学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团队集聚了众多在催化和纳米研究领域具有较高造诣的科学家进行协同攻关,学术带头人包信和院士长期从事能源高效转化和利用相关的表面化学与催化基础和应用研究,在煤基合成气转化、天然气和煤层气利用、多孔材料催化和纳米催化基础理论研究等方面取得出色研究成果。发表SCI论文500余篇,申请专利70多件,论文被他人引用近7000次。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等多种科学奖励。担任J Energy Chem主编,以及Angew Chem Int-Ed、Energy & Envi Sci、Chemical SciChem Cat Chem等多种学术刊物编委和顾问委员。

  该团队成员在相关领域的研究不断取得重要进展。通过改变催化剂的形貌实现了纳米氧化物催化剂高活性晶面的优先暴露、成功设计了氧化物表面的贵金属单原子活性中心,实现了一氧化碳等分子的高效催化氧化;从理论上预示,并实验验证了碳纳米管协同限域效应和金属-氧化物的界面限域效应,提出了“纳米限域催化”的新概念,在合成气定向转化和甲烷高效活化反应中获得突破,形成了重要影响。2013年以来,该团队研究人员通过设计含单原子Fe-C物种的催化活性中心,成功地实现了天然气(甲烷)在无氧化剂存在条件下直接转化为乙烯和高值化学品。在一定的温度下,甲烷的单程转化率可达48%,乙烯和芳烃的选择性达100%,相关的反应过程和反应结果从未见过报道。

  研究群体下一步将加强调纳米、材料、催化、能源和理论化学的集成,以纳米体系的量子调控为理论基础,研究纳米限域效应和纳米界面效应对催化剂电子特性的调制作用和催化过程的影响,理解催化体系中的量子尺寸效应、纳米协同限域效应、纳米尺度上的貌效应和多组分体系中的界面效应,努力实现从分子水平上对催化剂进行设计的梦想。

 
版权所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京ICP备05002826号
Copyright 2005 NSFC,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