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 >>2011年度报告 >>第三部分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及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选介


—— 第三部分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及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选介 ——

曾凡一 2011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曾凡一研究员从事医学遗传学和发育生物学研究。她以发展遗传病个体化治疗策略为目标,进行了早期胚胎基因表达谱及遗传疾病发生机理研究,系统地阐述了哺乳动物早期胚胎发育重要分子动态变化与规律,为遗传性疾病发生和发育异常的研究奠定了科学基础。探索了治疗性克隆及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PSCs)在遗传病个体化治疗中的应用,阐明了受体和供体细胞线粒体DNA单倍型的组合对克隆胚胎重编程和发育的影响,从理论上拓展了治疗性克隆在遗传病治疗中的应用范畴;与合作者的工作证明iPSCs具有真正多能性,为以iPSCs为材料进行基因修饰后用于个体化治疗奠定了理论基础。尝试应用基因修饰技术对地中海贫血模型小鼠进行治疗,首次提出和采用针对该病进行基因修饰的新思路和新策略,改善了模型小鼠的贫血症状,为β地贫的基因治疗提供了科学依据。此外,还通过构建人/动物嵌合体模型,在活体水平上研究干细胞体内分化的生物学特征和功能以及干细胞在体内对损伤组织的修复,探索干细胞个体化治疗的有效途径。

  5年来在Nature、PNAS等杂志发表SCI 论文29篇,其中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22 篇(累计IF=129),论文被他引318次,单篇他引最高94次。曾凡一研究员现任上海医学遗传研究所副所长,上海干细胞研究所副所长。担任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先后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第十届青年科技奖和首届第三世界青年女科学家奖等荣誉奖项。成果入选年度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及基础研究十大新闻。

  在前期研究基础上,曾凡一研究员将深入开展基因修饰的iPSCs对β地贫模型小鼠进行个体化治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研究。针对目前iPSCs建立过程中的安全性问题,拟采用ΦC31整合酶系统优模型小鼠iPSCs建立的技术体系,探索安全有效的iPSCs建立方法;将iPSCs向造血干细胞定向诱导分化;尝试以转入正常人β珠蛋白基因的iPSCs对模型小鼠进行治疗,从而为将iPSCs用于β地贫等遗传性疾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版权所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京ICP备05002826号
Copyright 2005 NSFC, All Right Reserved